□聂鑫森
《后汉书·严光传》中,写严光(字子陵)为刘秀同窗好友,他辅佐刘秀登基后,却谢绝高官厚禄,隐居富春江畔,每日垂钓为乐。后人将其垂钓处,称作子陵滩。于是,严光成了一个功成身退、寄情山水田园的达人智者,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礼赞,垂钓也就成为一个常用的意象。
垂钓者往往被描写成一位理想化了的人物,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不同的情感寄托、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表达的是一种不慕世俗浮华,独守旷古寂寞的节操与风骨。
柳宗元的另一首《渔翁》也有相同的意旨:“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岩上的云,相逐相拥,渔翁只是淡然回望,心中只有山青水绿。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张志和《渔歌子》)远离名缰利锁,与山水和谐相处,自足自乐,个体生命得大自由。与此意味酷似的,是清代画家黄慎自画《渔父图》所题的诗:“篮内河鱼换酒钱,芦花被里醉孤眠。每逢风雨不归去,红蓼滩头泊钓船。”
唐代孟浩然向高官赠诗求仕,又不好明言,就用了“垂钓”这个典故。《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作者说想渡过洞庭湖却无船和桨,老这样闲着有愧于朝廷;坐看人家垂钓,空羡慕别人有鱼的收获。
唐人崔道融对于那种以隐居为借口,目的是引起高官注意招之入仕的现象颇为不屑,他认为真正的归隐者应是:“闲钓江鱼不钓名。”(《钓鱼》)
孟浩然的“坐观垂钓者”,即观鱼,也是诗人喜用的一个意象。
1949年4月,毛泽东写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间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起因是“柳亚子的《感事呈毛主席》感叹自己虽有才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想等家乡分湖解放后,回乡去隐居。”(周振甫《毛泽东诗词欣赏》)柳亚子的七律,最后两句为:“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子陵滩即汉代严光垂钓处,柳亚子用此典表明他想回老家休闲。毛主席自然是好言相劝:牢骚多了会有伤身体,要胸怀宽阔、目光远大。他同样也选用了严光隐居垂钓的典故,但以北京颐和园里的“昆明湖”与“富春江”进行对比,用“观鱼”劝说柳亚子应留在北京,为新中国和人民理政办事。柳亚子读诗后,欣然应允。
1957年9月11日(农历为八月十八),毛泽东到海宁七星庙观潮,并写《观潮》七绝:“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富春江为钱塘江的中段,汉代严光隐居的钓鱼台就在富春江上。诗人观潮,想象雪白的浪花应该会飞溅到钓鱼台,以歌赞潮水气势的壮伟!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