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时代记者,讲好株洲故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李 军

    今天是第22个中国记者节。每天都在报道别人的我们,罕见地成了主角,虽然只有一天,也不放假。

    记者这个职业,明显带着行业的特点。任务一来,记者在节假日也要“立即出发”;采访战“疫”与抗洪现场,明知有风险,毅然“冲锋陷阵”;抢新闻时效,熬夜赶稿成“家常便饭”……追寻事实真相、社会公义及民生福祉,记者步履不停,始终“在路上”。

    正因如此,各方给了记者“无冕之王”“社会的瞭望者”等尊称。但荣耀已是过往,置身变革奋进的新时代,如何紧跟新时代的步伐、讲好新时代的株洲故事,我们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挑战不言而喻。融媒体时代,传播方式、读者的阅读习惯等,都在发生转变。记者工作的环境,从传统的纸媒“舆论主场”,猛然切换到互联网构建的“舆论广场”。一时之间,“人人都有麦克风”,读者对新闻的品质需求也“水涨船高”,形势不可逆转,也难以回避。

    机遇是,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社会正急剧转型,这样的新时代,正是新闻的富矿。今年以来,放眼太空,中国有了自己的空间站;看全国,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十四五”迎来开局;而株洲,第十三次党代会圆满落幕,锚定“全力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新愿景。奋进新时代,建设新株洲,有无数好故事等着我们去记录。

    书写新时代株洲故事,锻炼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是记者抓住机遇、自我提升的应有之义。在此之上,强化“融思维”、“融”技能、“融”视野,力争做有特长的多面手,有见解的观察家。换句话说,要写也写得、拍也拍得、出镜也出得。“融”视野要求更高,从擅长的领域延伸开来,记者要形成有主线、有个性、有启发的关注链。

    总之,这个众声喧哗、争夺“话筒”与眼球的时代,对记者的专业素养及心性定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我们不怕。新冠疫情两袭株洲,各路消息流转,广大读者却耐心等待我们的发布;看过诸多视频、H5及微电影等产品,读者为我们的新闻作品点赞转发;曾经写信打热线的读者,纷纷到我们的新媒体作品评论区吐露心声……我们深信,转变之中有不变,只要我们做新闻的初心不变,追新闻的脚步不停,读者就会对我们不离不弃。

    做新时代的记者,讲好新时代的株洲故事,我们“正在路上”。

    (本栏目欢迎投稿,已发稿的作者请联系本报编辑部领取稿费。)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