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培育制造名城 建设幸福株洲

  • 上一篇
  • 下一篇
  • ▲11月4日,株洲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解读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谢慧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刘芳

    11月4日,我市召开“全力培育制造名城 建设幸福株洲”株洲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解读第一场新闻发布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市统计局、市委政研室、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商粮局相关负责人分别就相关情况进行解读和发布。

    完成5000亿元目标具备四个条件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株洲未来五年经济总量要迈上5000亿元台阶的目标。

    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兰军介绍,根据《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未来五年长株潭地区GDP总量将达到2.5万亿元以上,我市要稳住当前地位,GDP总量需5000亿元以上。另一方面,我市GDP总量已于2019年跨上3000亿元台阶,未来五年年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则有望实现5000亿元的奋斗目标。

    具体来看,株洲迈上新台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三高四新”锚定了发展方向。二是制造名城厚植了发展底蕴。我市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工业门类齐全,工业底蕴深厚,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构建“3+3+2”的现代产业体系,必将为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提供强力支撑。三是创新驱动增强了发展动能。四是文明典范营造了发展环境。

    制造名城的建设路径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全力培育制造名城的目标,市工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日炎认为,培育制造名城,要围绕“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发力,一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构建“3+3+2”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产业集群梯度发展格局。到2025年,制造名城“3+3+2”产业规模超过8000亿元。

    二是聚焦薄弱环节,加快补齐技术创新、园区发展、智能制造等短板,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制定《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建“五好”园区实施方案》,加快建设“五好”园区,到2025年,全市园区技工贸收入突破7000亿元。

    三要打造产业发展梯队。一是聚力做强大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领航企业,建设一批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紧密结合的“链主”单位,更好引领产业发展。二是致力培育小巨人。支持中小企业在产业细分领域精耕细作,打造更多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三是着力展现新形象。

    下一步,我市将在梯次培育中孵化小巨人,按规模对营收1亿元、5000万元、3000万元优质“苗子”进行筛选,分层级建立国省市小巨人后备企业培育库。

    “全力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是传承和创新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全力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这一目标,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欧林宏从“主要内涵和三个逻辑”进行了解读。

    主要内涵包括:制造名城,就是提升硬实力,在全省打造“三个高地”上当先锋打头阵,打造“中国动力谷”的升级版,建设成动力之城、创新之城、开放之城,在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中形成示范引领,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中走在全省前列,在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建设中取得重大进展,让株洲先进制造业代表国家深度参与全球竞争。幸福株洲,就是改善软环境,切实回应企业和民生关切,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文明典范株洲、数字智慧株洲、创新创业株洲、生态宜居株洲、品质魅力株洲,推动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打造更具时代气息的“神农福地”,让人民物质更加富裕、精神更加富有、生活更加幸福。

    三个逻辑一是理论逻辑。“制造名城”的理论逻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的重要论述。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幸福名城”的理论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二是历史逻辑。全力培育制造名城,是把握株洲工业城市的特征属性,放大比较优势,锻造特色长板,全面提升株洲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版图中的地位。建设幸福株洲,既是对神农福地的延续升级,又是对现代化新阶段下文明城市的深化和创新。

    三是实践逻辑。过去五年,株洲把增强综合实力作为硬道理,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GDP年均增长7.1%,总量突破3000亿,地方财政收入全省第二个过200亿,轨道交通产业入选全国第一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综合实力跃上了新台阶。

    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高地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为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高地绘就了新蓝图。市商务和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克琦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聚焦高质量“引进来”。围绕“3+3+2”现代产业体系,精准对接龙头企业、主机企业、上市公司的供应链,创新招商方式,切实开展招商活动。按照打造轨道交通、航空动力两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先进硬质材料国家级产业集群标准,引进一批“三类500强”和专精特新项目。实行项目跟进“五个一”工作机制,每年新引进项目履约率不低于40%。

    聚焦高水平“走出去”。持续实施重点外贸企业联点服务机制,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外贸龙头企业,畅通“株洲造”产品外销渠道。积极开展二手车业务,大力发展对非贸易,打造跨境电商集散地。到2025年,全市有业绩进出口企业达到1500家以上。

    聚焦“开放平台建设”。推进“湘粤非”铁海联运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打造华南地区最大的铁海联运集结中心、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保税物流加工中心。深入对接湖南自贸区,将高新区打造成湖南自贸区株洲联动发展区,将株洲高新区和轨道交通制造纳入第一批联动区域和产业,跟踪湖南自贸区121项制度政策创新试验任务进展,复制和推广湖南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和创新成果。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围绕建设“中部地区重要创新策源地”的目标,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市科技局副局长李黎明表示,科技部门要围绕“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发力,奋力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深入实施创新引领七大计划。即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三年内重点攻克“卡脖子”、填补国内空白等关键核心技术20项以上。实施“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解决产业共性技术100项。实施“创新主体增量提质计划”,新培育5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1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创新人才引培计划”,新增两院院士(含外聘)3人左右、培育壮大高端创新团队30个。实施“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300家,省级以上创新创业载体数量达到50家。实施“创新生态优化计划”,加快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打造活跃高效的创新生态。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新培育各级技术经纪(经理)人200名,完成300项科技成果转化。

    不断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市”影响力。加快布局5G、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力争到2025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新申请专利数突破12000件,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中国动力谷成为国际国内亮丽的创新地标。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