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人生铁花相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铁料出炉时锻打的头几锤,火花四射。

    ▲反复锤打。

    ▲把铁料放进高温炉里。

    ▲看看刀形。

    ◀凌师傅目前主要的经济来源是靠在乡镇的集市上卖小商品。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谢慧 文/图

    “叮叮当当……”在荷塘区仙庾镇联星村,经常能听见阵阵带有节奏的金属敲击声。

    48岁的凌玉清和妻子,大锤、小锤轮番上阵,他们正在打造一把定制的草刀。

    “赚不了几个钱!打一把草刀要花一个多小时,才卖四五十块。”凌玉清说,结实、耐磨一直是手工打造农具的优点,可是高于市场的价格,让很多人不愿买单。

    1985年,出身贫困农村家庭的凌玉清,在父母的劝说下开始学习打铁,那年他12岁。拿起锤子一打,晃眼就是36个冬夏。凭借独到的眼力,精准地判断打铁所需力度和煅烧温度,形状各异的铁料在他手里,被打造成各种实用的器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铁匠可吃香啦,当时上门要给我做媒的人络绎不绝。”凌玉清笑着说,从锄头、犁头等各种农具,到菜刀、剪刀等各种生活用具,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晚上加班是常事。

    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铁器开始工业化批量生产,不仅外形美观,而且价格也更便宜,愿意到铁铺买东西的人越来越少。曾经吃香的打铁匠,也被时代的洪流所湮灭,日渐消失。

    但生活还得继续。如今,凌玉清做起了生意,开着小货车奔波在各乡镇集市,主要销售小百货、花卉、菜苗子,附带一些常用的铁具。

    “只要还能抡得动锤子,我就要继续打下去。”凌玉清说,不为赚钱,只想这门手艺不在他手上失传,家里的打铁作坊也会一直保留。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