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岭的前世今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夜宵摊主在客流高峰来临前,难得的轻松片刻。 记者/刘小波 摄

    ◀烤串是钟鼓岭夜生活的标配。 记者/刘小波 摄

    ▲俊男靓女是这条老街的主要消费人群。 记者/刘小波 摄

    策划/刘小波 执行/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伍静雯

    新出的市集再多,在株洲,有一个地方你永远都绕不开:钟鼓岭。

    10月22日下午3点,钟鼓岭步行街,哪怕下着雨,也不妨碍沿街的奶茶、炸串、服饰等门店内,有年轻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

    金凤凰路沿线,原本破旧的门店招牌已统一换新,几名技术人员正在街角安装监控设施;前边的汉华路口,矗立起一座镌刻有“钟鼓岭步行街”的仿古楼牌。

    “这条街又一次改造了。想起我们那时候,这里最出名的是农贸市场,最吸引小辈的是株洲书城。”曾在这条街做了近20年生意的老陈说,从最初的水泥路、大市场,到近年来多次提质改造的步行街,时代如何变,大家都对这里充满期待。

    毕竟,钟鼓岭陪伴我们成长,在我们长大后,更希望这条街能永葆青春。

    为什么叫钟鼓岭?

    北京有个钟鼓楼,株洲有个钟鼓岭。

    “到钟鼓岭去逛逛咯。”不管是住在城市的东南西北,株洲人说起这句话总是那么顺溜。但这条街为何以“岭”命名?

    解放前的株洲,地图上并没有标注“钟鼓岭”这个地名,关于这里的故事也太少。老株洲人口耳相传的说法是,明清时期,这一带还是荒山野岭,在山岭的北面有一座古寺,晨钟暮鼓,响彻四方,被大家称为“钟鼓寺”。

    株萍铁路和粤汉铁路在株洲交汇,带动了这座小城的发展,一座火车站周边,自然成了商贸聚集地。

    与服饰生意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刘英明还记得,芦淞服饰商圈还未成型前,不少人便在这条长街上摆摊、做生意,卖衣服、扣子、布鞋、小吃,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解放后,随着株洲城区从徐家桥向北拓展,一些机关、银行、商店、医院、学校等在钟鼓岭周边兴建。这里,有了最早的钟鼓岭蔬菜肉食店。

    1959年,株洲市政府在城区首次开放的两个贸易市场,就是徐家桥和钟鼓岭,最初主要是周边的农民在市场出售农副产品。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0年,采用玻纤瓦与钢架搭建、面积2000平方米的钟鼓岭农贸市场建成,虽然像个“大棚”,但不妨碍其成为株洲当时人气最“火爆”的菜市场。

    1990年,这里建成一幢高7层、总建筑面积为15000平方米的大型综合市场,除了农副产品,还经营家具、小工业品等,成了全市最大的贸易市场。

    随着新建的综合市场摊位爆满,又在现王府井百货位置开辟了水果、花卉市场,此时的“钟鼓岭”,已经成了市场的代名词。

    从农贸市场到七星潮流购物乐园

    提起当时的钟鼓岭,大家都是什么印象?

    “生意实在是太好了,哪怕苍蝇蚊子在嘴边飞,大家也还是想方设法挤进去摆摊。”这让老陈记忆犹新。

    自1990年8月建成开业后,钟鼓岭市场兼批发、零售和物资调控职能于一体,占据了当时全市农贸市场吞吐量的85%。市场经营户最多的时候有上千户,除了300多户固定摊位,大多是临时摊点。

    也正因如此,市场周边道路、环境的发展,让钟鼓岭市场“不堪重负”。

    老陈还记得,当时钟鼓岭市场有3个出入口,每天从早到晚,这里基本都被接送货物的摩托车、三轮车和小客车等堵住,水泥路上永远都是湿漉漉、脏兮兮的,路人习惯性踮着脚尖、皱眉捂鼻而过,不知哪一个角落就成了大家新的“垃圾场”,环卫人员清运的脚步永远赶不上垃圾增生的速度。

    随着城市发展观念不断转变,2003年,株洲书城搬迁至钟鼓岭,给这里添了文化气息,与此同时,钟鼓岭市场脏乱差的形象引来居民投诉不断,这里的命运有了变化。

    2009年,这个株洲最老最大的农贸市场关闭搬迁,经营户被分流至满江红和丰园农贸市场经营。

    钟鼓岭被定位为商业步行街,一批项目接连进驻。2010年1月,汉华国际商业城开工;11月,株洲王府井百货开业……原本的钟鼓岭市场大楼则摇身一变,成为七星潮流购物公园。

    钟鼓岭的日与夜

    从农贸市场到商业步行街,钟鼓岭迎来新生了吗?

    “车辆随意停放,雨天道路排水不畅,都对我们的生意造成影响。”很快,有新入驻的商家反映,虽然钟鼓岭紧邻中心商圈和火车站,不用担心客流,但基础设施的提质升级迫在眉睫。

    这背后,与钟鼓岭片区长期的农贸业发展不无关联。此时,钟鼓岭沿街密布着水果摊、小吃店、修鞋铺、衣服店等品类杂多的小铺面,低矮陈旧的经营环境,与周边新筑起的高楼风格极不协调。

    商业同质化也让这里的转型有些后劲不足。尽管每日人流如潮,但除了街边的书城、小商铺和流动餐饮,整个步行街缺少一些真正吸引人留驻、消费的新商业项目,比如汉华国际引进的服装品类,与株洲百货大楼约有50%的重叠;七星潮流购物广场上的美达国际影城,与中心广场附近的千金影城、银熊国际影城以及新兴的私人影院竞争激烈。

    钟鼓岭的白天尚处转型初期,夜晚却呈现出这里原始的一面。钟鼓岭的人气长期吸引着小商贩和流动餐饮,来自芦淞区相关部门数据显示,2011年起,居民对这条街的投诉,主要集中在夜间的油烟、噪音污染等方面,摊贩为了“圈地”打架斗殴等情况也并不稀奇。

    多次整治无效后,2015年底,钟鼓岭步行街夜市零散摊担一夜清空,公安、城管等部门联合执法,要求夜市摊点封闭营运。但“黄金地段”的人气和需求仍在,最终综合多方意见,由芦淞区政府引入市场化经营公司,对钟鼓岭步行街夜市实施改造、统一运营。2016年1月,钟鼓岭步行街夜市重新开放。

    今年再次提质改造

    呼应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商业转型升级,此时,全国多地都在推动商业步行街转型升级,打造“样板街”项目。

    钟鼓岭亟待解决的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也陆续启动。2019年,钟鼓岭路启动提质改造,重点对原有的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将主路更换为沥青路面,人行道重新铺设地砖,清淤并改造排水设施,缓解油污乱排放给排水管道造成的压力。

    但另一方面,露天经营带来的油污、垃圾,以及人车未分流等核心问题,依旧制约着这里的发展,市场化经营也数次被要求暂停、整改。

    让钟鼓岭片区更具商机活力,也就在今年,芦淞区再次对这里实施提质改造,除了对沿线商铺招牌、周边建筑进行统一的美化亮化,并通过在沿线增设监控、道闸等配套设施,推动高品质的步行街建设,整个改造项目将于年内完工亮相。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商业的本质核心是满足大众需求。钟鼓岭步行街的提质改造,不能仅停留在基础设施上,还应加大招商力度,吸引人的商业项目,“最初,株洲的钟鼓岭大市场、江南商场等项目建设运营对标的是国内一线城市,如今在招商、运营等方面,也应有更高要求。”

    一条街与街上的人

    城市在变,但钟鼓岭的商业影响力、经济驱动力从未改变。不管是30年前还是当下,这条街都孕育了很多财富,也承载了很多记忆。

    家住田心的小廖记得,从小每逢节假日,自己都要和家人一起坐着公交车来钟鼓岭。长辈去市场买菜,她就去书城寻找另一方天地。临走时,她还能获准去街口的“沈家饼屋”,买两个甜甜的烧饼。

    这家烧饼老店的店主是安徽人,在株洲安家落户,这家店也在这里开了20多年。

    来自攸县的小刘,每天晚上在这条街卖蛋炒饭,5块钱一碗,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两三百份,也让他在这个城市有了家。“我的奋斗和汗水,都奉献在这条街上,当然也希望这条街永远年轻。”小刘说,他对这条街充满感激。

    或许,这也是很多人对钟鼓岭念念不忘的原因——我们逛的不止是街,也是别人的精彩人生。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