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举行主讲人分享活动时,台下书友提问互动。 受访者供图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李军
“我不看重鼻子,不相信命运,不承认目前形势,却尊重时间……”10月20日早上6点多,“株洲书友圈”微信群内,照例开启了共读。这天读的,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在《湘行散记》里的美文片段。
屈指算来,书友群建立约有七年。群友之间,有些或许素未谋面,却因阅读而产生了心灵的连接。
从一段话、一首诗到一本书,从线上到线下,书友们分享在字里行间邂逅的触动、惊喜与感悟,也将切实的改变和提升,带进了真实的人生。
志同道合,“切磋琢磨”
陈静是“株洲书友圈”的群主,曾在市图书馆工作。由于工作原因,她会经常与阅读爱好者打交道,并组织读者开展线下活动。2014年左右,她受到一个读书群的启发,也创建了微信群邀请书友进行共读。
她的初衷很简单,“希望打造一个阵地,让大家在线上分享最近读到的好书、好句子,阅读感悟等,通过交流互相促进。”
微信群建立后,逐渐摸索出了现在的共读模式。群里设置7位“领读人”,每周7天轮流“值班”,贴出文字内容,且通过语音朗读出来。如果感兴趣,群内成员可随时进行语音跟读,分享阅读后的感受。
陈静认为,朗读和默读是两种不同的吸收方式,朗读时,读者可尝试代入作者的情感与创作情境,加深阅读的理解。对分享者来说,朗读也为习惯听书的人带来了方便。
线上朗读之外,线下共读也会经常开展。或一人主讲,或十余人畅聊,或亲子共读等,线下活动丰富多彩,群友大多都会积极参与。
创建微信群后,陈静深感受益匪浅。群里的书友让她发现,虽然自己以前在市图书馆上班,但阅读量及涉猎范围都有局限,得益于群友的带动,读书才慢慢成了她每天的习惯。
书友圈里“高手”众多,不乏专业的朗诵者。坚持到第三年,陈静的朗读水平也明显提升,后来,她还成功加入株洲市朗诵家协会,成为会员。
她住在深圳,却坚守多年
在“株洲书友圈”微信群里,读书爱好者来自各行各业,涵盖不同年龄层次,甚至还有外地的书友。
比如周日“值班”的“领读人”陈菲,其实住在深圳。她是湖南人,年轻时嫁到了深圳,曾是一名列车播音员。4年多前,她被朋友拉进书友群,后来又凭出色的朗读成了领读人。
“进群以后,我就像找到了组织,生活变得越发充实,越读越有劲儿。”陈菲说,退休以后,“株洲书友圈”成了她的“精神园地”。在这里,她能约束自己不荒废播音的技艺,还能通过书友发现好作家、好书,群友的欣赏与点赞更给了她激励,这些都是支撑她坚守的动力。
在群里的一次抢答比赛中,陈菲脱颖而出,获得《生命本来从容》等两本书的奖励。由于她不在株洲,陈静将书寄了过去,她开心地收藏在了书房。“最大的意愿,就是找机会到株洲来,参与书友们的线下活动。”陈菲说。
陈静说,最多的时候,书友圈成员达到七八百人,一度分成了两个微信群。看到有些人长期不分享,也不参与群里活动,陈静又合并到了一个群。“分享和交流才是我们的目的,我希望的是,留在群里的成员能保持这份纯粹。”她说。
这么多年走过来,书友圈有人离开,也有人像陈菲一样,加入之后始终坚守。
书里书外的感动
书友圈持续7年,陈静感慨,微信群里的分享、线下活动的交流,都给了她很多感动。这些感动来自阅读,也来自于群友。
在微信群里,片段式的共读之外,还完整地读完过一本书,或者某本书的重要章节。著名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曾在群里被完整地共读过。陈静是那次共读的发起人,回忆起那次分章节地共读接力,她动情地说,“先是这本书深深打动了我,接着,是群友的坚持让我感动。”
小书友谭宏耀刚进群时还不识字,年近七旬的奶奶领着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几年过去,他已形成参与共读的习惯,遇到生僻字都会认真地查字典自学。群友“无为”曾婉拒担任“领读人”,可当他看到有“领读人”因故退出,又挺身而出予以分担。“你会发现,他把领读看得很重,也是真心想为书友圈有所承担。”陈静说。
因阅读而相遇,因热爱而坚守,“株洲书友圈”的读书故事,仍在时光里增添着情节。
圈子招募令
“一个人只拥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人生实苦,汲汲于三餐温饱、养儿育女,幸得还有那些无涉赚钱养家的爱好拯救我们日渐庸碌的日常,如果,这些爱好还有共同的圈子好友一同参与的话,我相信,那便是王小波所说的那一个“诗意的世界”
这里是《株洲晚报》全新打造的“圈子”栏目,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圈子”的话,请与18673399801(刘记者)联系,把你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一起努力抵抗这庸碌无聊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