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药糖。 邹怡敏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邹怡敏 通讯员/熊军 谢潇
已入深秋,渌口区古岳峰镇腰塘村依然草木葱茏,手工药糖加工厂里,甜香四溢,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忙碌着。
“饴糖一进锅,就要注意火势,火候轻了粘牙,重了糖有苦味儿,恰到好处才能保证药糖口感香脆。”腰塘第四代手工药糖传承人李正望拿着铲子在锅中左右翻炒,这一秘诀,他在灶台边跟着父亲学了3年才掌握。
药糖,又叫炒片子芝麻糖,以优质大米、芝麻等为原料制成,口感香脆松甜、有回味。中秋节吃药糖,是渌口区流传了几百年的习俗。“买药糖咧,好甜的药糖!”在渌口区长大的孩子,估摸都听见过担着竹篾箩筐的老人的叫卖声。这种长条状、上面沾满芝麻的药糖,曾经是孩子们一年的念想。
李正望介绍,自己的爷爷从舅老爷处学得制药糖手艺后,传授给了父亲,父亲再传授给他,算起来,家传的手艺已经传承了上百年。上世纪80年代,渌口区药糖加工作坊较为兴盛,但一直坚持且采用手工制作的,只有李正望家的家庭作坊。
“饴糖用优质大米和麦芽煮熟后发酵而成,不能在市面上买现成的,芝麻也要选最优质的。”长年累月的积累下,李正望凭借眼观手触便能精准测定糖浆温度、浓度。“冷却后,就要反复充分拉扯。这个讲究手感,机器是完全替代不来的。”他知道,做药糖并不挣钱,但是是一份责任,“这手艺传了几代,现在没多少人会了。乡亲们就爱吃这个味儿。”这份情怀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为了扩大知名度,不善言辞的他想方设法跑销路。因药糖品质不错,产品卖到了超市,也通过朋友圈和熟人推介,卖到了广州、深圳。
李正望有些纠结,一方面确实想守住祖上留下的手艺,扩大药糖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又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单打独斗”的压力很大,没钱投入扩大生产,挣得也不多。于是,每年只有快到中秋节时,他才会从外地赶回来,做一个月的药糖,然后又背起行囊,离开家乡,外出“掘金”。
把“情怀”做出生产力,这是他的期待,也是村里的期待。
“手工药糖是村里一张丢不得的‘名片’。”2019年,腰塘村党总支书记李拓夫喊来几个投资人,引资300万元,成立九狮食品厂,把占地1000平方米的旧学校整理出来,开辟成药糖加工场地,由李正望做技术负责人,打造本土品牌。
在现代设备的助力下,药糖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一条生产线,一天最多可制作400公斤。科技发达了,但李正望始终坚持手工制糖,只做老味道。2020年,腰塘的手工药糖成功申请“非遗”,并注册了“岳峰香”品牌,每年交给村集体的利润超过10万元。
药糖产业渐成形态,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目前加工厂吸纳了村民35人。“我们重新设计了包装,现在有180克、280克、500克三种规格,除了原味,又新开发了桂花、花生两种口味,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李拓夫介绍,目前,药糖入驻了长沙、株洲和渌口本土的商超,今年销售额有望突破500万元。未来,腰塘村将继续做大做强传统药糖产业,让更多人留在家乡,让药糖香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