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古城大成门重见天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大成门遗址。 受访者供图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温琳 通讯员/张敬尧

    茶陵古城遗址又有重要考古收获。日前,记者从市博物馆获悉,我市考古队完成对茶陵古城墙大成门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仅让消失于历史烟波中的大成门重见天日,还梳理了该城门的历史脉络。

    何时修建?康熙年间因学宫入城而建

    茶陵古城墙始建于南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历经宋、元、明、清至近现代,地面墙体建筑保存较好的为南段、西段的部分,约1500多米,现存两座城门。而大成门遗址位于茶陵古城墙南段,洣水之滨,铁犀附近。

    据茶陵州志载,清康熙辛亥年(公元1671年),茶陵学宫迁入城内,由于学宫面墙,遂在迎薰门和紫微门(即迎湘门)之间开一门,叫大成门。

    大成门又有很多其他名字。嘉庆年间,它被百姓俗称新开门,同治年间因其靠近学宫,又称文星门,而文星门的称呼延续至1949年前后。

    为何被毁?战乱加洪水侵袭

    早在2015年,市博物馆就派出考古队,对茶陵古城南段城墙的迎薰门、大成门两门洞遗址进行了解剖勘探,了解了城墙门洞的形制、规模、结构、建造技法。2021年,为配合茶陵古城南段城墙保护利用项目建设,市博物馆对大成门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

    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考古人员在大成门遗址发现大成门城楼和附近城墙地基以及门洞数个时代的路面。此次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李永锋介绍,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大成门门洞路面已经荡然无存,只看到河床淤沙层;1949年前后,门洞路面是用砂岩石板铺设的;到了上世纪70年代,门洞路面由青砖和砂岩堆铺。

    至于大成门城楼,李永锋介绍,根据史料记载,清朝末年,太平天国部队数次途经茶陵,包括大成门在内的茶陵古城墙已损坏,当时有官员提议要重修,尽管得到上级同意,但由于工程量巨大等原因,最终不了了之。

    后来,古城墙的城防功能逐渐降低,又遭洪水数十次侵袭,城墙损坏加剧,再加上战乱和混乱局面,城墙无法再修,最后茶陵古城被废弃,大成门城楼也消失于上世纪中前叶。

    多大规模?略小于现存的迎湘门

    李永锋介绍,根据考古现场来看,大成门的规模略小于现存的茶陵古城迎湘门,遗址面积有数米见方,不到完整面积的三分之一。

    大成门建成后,是通向茶陵学宫的必经之路,加上南邻洣水,附近有码头,是当时的交通要道,来来往往的人非常多。考古发现,大成门门洞平面呈长方形,长9.1米,宽5米左右,路面非常宽。

    目前,市博物馆临时搭建简易防雨棚,暂时对大成门遗址进行原址保护,未来该遗址将搭建永久性展陈室,供社会参观。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