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着意化为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聂鑫森

    江、河、湖、溪、涧、谷,从古至今,为便利交通,除使用舟楫之外,多架桥横空而过,木桥、石桥、砖桥、藤桥、铁索桥、铁路桥、钢筋水泥公路桥。“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送瘟神》)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名叫武汉长江大桥,双层,分别奔走火车和汽车,气势宏伟。毛泽东曾为之赞咏:“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水调歌头·游泳》近年来,中国的造桥事业更是日新月异,粤港澳跨海大桥,令世界刮目相看!

    桥除实用功能巨大外,同时在诗人的眼中,更是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意象,可观可触,可以寄托各种奇瑰的情思和联想。宋人柳永写杭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唐代杜荀鹤写苏州:“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还有唐人杜牧写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在青山绿水、城廓亭台之间,桥的设置往往会成为一个亮点,令画面更加生动。“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唐·张旭《桃花溪》)“鸭头新绿水,雁齿小红桥。”(唐·白居易《新春江次》)“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宋·范成大《横塘》)“曲终过尽松林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宋·姜夔《过垂虹》)“北郭青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清·王士禛《浣溪沙》)

    桥,不仅是一种建筑物。因某座桥与一种文化历史现象、商贸氛围或文人雅士发生联系,于是便成为一个典故,常被诗人撷入诗中。

    苏州城外,封桥附近,有枫树、寒山寺,唐代著名诗人张继写《枫桥夜泊》诗,于是此桥便改名为枫桥。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代长安(今西安)有灞桥,植柳甚多,送别到此,往往折柳以赠,于是“灞桥折柳”便成一个典故,寓意为送别的难舍难分。“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清·王士禛《灞桥寄内》)妻子在家乡以铜钱卜卦占测丈夫何时归来,而丈夫说友人已于秋日灞桥为之送行,快到家了。

    古代的桥边,因人来人往,往往自成集市。“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最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宋·无名氏《题壁》)地经即地图。

    红军长征,十八勇士冒枪林弹雨,过大渡河上之铁索桥抢占对岸的城堡,使大部队绝处逢生,铁索桥因而青史留名。“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长征》)

    因神话传说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于是,“鹊桥”一语,成为男女久别相会、爱情不离不弃的象征符号。词谱中有《鹊桥仙》的词牌,其内容多以爱情为主题。宋代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清代许缵曾的《鹊桥仙·七夕》则表达另一种思绪:夫妻因为长离别,才知道相逢之珍贵、相思之情深:“经秋别恨,霎时欢会,应怯金鸡催晓。算来若不隔银河,怎见得相逢更好。”

    (原创首发)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