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首座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落成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纪念碑的造型,象征捐献者的精神在奉献中传递和延续。 记者/易楚曈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易楚曈 通讯员/刘静

    10月18日,我市首座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在石峰区福寿陵园落成,79名遗体捐献者的名字被镌刻在纪念碑上。

    陵园琴园广场,绿草丛中,高3.5米的“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碑体矗立,中央镶嵌着一颗“红心”,白色的波浪和双手托举爱心,象征遗体器官捐献者的精神在奉献中传递和延续。

    “我们家属终于有了念想和凭吊之处”

    宽慰

    “挺好的,有了这个纪念碑,对我们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家属来说,也算有了念想和凭吊的地方。”家住荷塘区红旗花园的王鑫(化名)母亲不幸离世,依照生前遗愿,老人的眼角膜将助力两名视力疾患者重见光明,遗体则捐献用于医学研究。

    王鑫经常散步至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龙校区)。“市红十字会告诉我,母亲遗体的归宿在这。所以,我时不时会来学校附近走走。”他说。

    如今,像王鑫母亲这样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有了正式的“安寝之地”,家属们倍感欣慰。“往后,我会常常来这里看看我母亲,跟她唠唠家常、谈谈每日见闻。”王鑫说。

    遗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夙愿得偿

    追忆

    “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会逐渐在人们心中树起一座丰碑,召唤更多的人为人类健康献身。”望着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纪念碑,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高兰觉得,自己的愿望终于在今天得以实现。

    “早几年,志愿者捐献遗体后,每逢清明,家属询问何处能祭奠、缅怀过世亲人时,我都无言以对,只能深深地给他们说一声‘对不起’。”家属们的叹息与哀怨令高兰彻夜难眠。

    “一定要建成一个株洲本地的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高兰在心中暗暗发誓。

    “市人大代表建言提出,建设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文化园和纪念碑的建议,市红十字会也于2016年与市民政局启动并签署建设纪念碑的意向协定,但碍于种种客观因素,项目最终无疾而终。”回忆过往,高兰依旧对未能早日建成遗体捐献志愿者纪念碑心存遗憾。

    “日子久了,这份对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家属们的愧疚感就会在内心逐渐放大。”高兰说,为了弥补对家属们的遗憾,她和同事主动搬运遗体上下灵车,创新遗体器官捐献缅怀方式进行“网络追思”,慰问遗体捐献志愿者家属……可是依然感觉少了点什么。

    “正所谓好事多磨,今天终于可以给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家属和自己一个交代了。”言语间,高兰终于舒展开眉头。

    遗体器官捐献已挽救600余条生命

    致敬

    “遗体捐献不仅是保障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文素质融入医学教育的切入点之一。”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高级实验师蒲勇华表示,通过遗体捐献不仅可以加强对临床医生的技能培训,提高诊疗水平,促进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的发展,挽救患者生命与健康,而且可以搭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研究平台,实现二者有效对接,推动转化医学教育的建设发展。

    “以前,学校‘大体老师’少。1个班仅有1具人体标本,学校人体解剖课基本以老师操作示教为主,学生鲜有动手实操机会。如今,15名学生便拥有1具人体标本,动手机会显著提高。”蒲勇华说,遗体捐献日渐被社会认同,遗体被用作医学事业学习研究,大幅缓解了学校医学尸体解剖匮乏的窘境。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我志愿献身医学,恪守医德,竭尽全力除人类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纪念碑前,医学新生们以铮铮誓言,感恩“大体老师”的无私大爱,也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我市共计注册登记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人数2000余人,成功实现器官捐献207例、组织捐献132例、遗体捐献78例,合计挽救621名器官衰竭患者生命,132名眼疾患者重获光明。

    首例人体捐献志愿者菊花奶奶的儿子: 全家签署了捐献协议

    感动

    “生前对国家没多大贡献,死后可以对医学事业做点贡献。”纪念碑前,我市首例人体捐献志愿者菊花奶奶的儿子陈洋则告诉记者,母亲去世后虽没留下什么值钱东西,但她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做人的道理和善良的品格。

    一家人秉承母亲遗志,也于三年前共同签署了遗体器官志愿捐赠协议。陈洋表示,自己宁肯学生在他身上错划千刀,也不愿这些“准医生”们将来在病人身上错划一刀。他希望用自己的躯体,为医学生架起通往医学神圣殿堂的桥梁,将自己对世界的爱永远传递下去。

    他们捐献的不仅是遗体和器官,更是希望

    记者手记

    人的死亡有三次,第一次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第二次是法律意义上的死亡,而最后一次,是当所有人都忘记你了,那么你也就彻底从这个世界消失了。

    生命究竟有多长?从出生的啼哭到心跳的停止,无论以年计还是以分秒来算,每个人都有一个“确数”。但是有两样东西可以让生命超越死亡:一是精神力量的传承,二是物理器官的重生。前者在价值层面让生命不息,后者在救治他人中让生命勃发。

    死亡不是终结,它也可以是重生。亲爱的捐献者,你们捐献的不仅是遗体和器官,更是希望。笔者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投入遗体器官捐献事业,点亮希望的火种,让爱心如潮,让生命不息。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