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月薪两三万元,高端“保姆式家教”登上热搜,引来许多网友惊叹。
“双减”之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被严格监管,但住家教师、一对一辅导等迅速滋生。这些私教,借以“高端家政”“高级保姆”的形式在市场自由流动,与监管部门玩起“躲猫猫”。
教育部的态度很明确,那些动歪脑筋、“暗度陈仓”、资质存疑的地下学科类培训,无论穿着什么“马甲”,都在坚决查处的范畴之内。不容回避的是,相关查处存在困难。
目前看来,要从根本上治理私教问题,还在于引导家长减少“填鸭冲动”。
“双减”意见对校外学科类培训进行严格监管,属于供给侧治理,但如果不能有效疏导家长的培训需求,在公开的培训受限后,培训就会转到地下。
从需求侧治理与疏导,首先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必须指出,如果仍按照单一的分数评价、选拔学生体系,学生要进更好的学校,就得有更高的分数、名次,家长难免存在培训焦虑。只有扭转“唯分数论”,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给学生创造多元的成才空间,学生和家长才有更多的选择可能。
同时,要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通过学校教育提质增效,满足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减少对校外培训的依赖,必须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一方面,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要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开展个性化教育。除此之外,还应开展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以及社会公益托管服务,为放学之后,以及节假日、双休日在家的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去处。这需要解决经费、师资建设、课程活动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建立长效机制。
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摒弃功利的教育观和成才观,使家长根据孩子的个性、能力,为孩子规划适合的成才道路。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后,家长也可以逐渐从“教育军备竞赛”中走出来,学校和社会舆论应该倡导科学育儿理念,不再刺激家长的焦虑。
(本栏目欢迎投稿,已发稿的作者请联系本报编辑部领取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