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回家的女人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刘芳

    恐惧在我们生活中是常有的一种反应,例如对上台表演、组团合作之类群体活动心生惶恐;在上课时,老师按照名单点个名字,只要没轮到你,你都会提着一颗心随时要蹦出来。

    罗芸常感到的恐惧,更严重些,让她神经高度紧张,内心充满害怕。

    相关链接

    ·什么是恐惧症?

    恐惧症,也称恐怖症,属于恐惧焦虑障碍,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恐惧症应该去哪里诊断?

    唯一能够诊断这类疾病的地方,就是正规医院精神科或心理科。当然,如果症状很轻,不影响生活,没有痛苦感,那么不用诊断也不用治疗。也可以通过对专业知识的了解,进行自我诊断,并自我治疗,慢慢地消除症状。

    ·恐惧症分类

    1.场所恐惧症

    是一种焦虑恐惧障碍。恐惧的对象为特定环境或处境,如广场、闭室、黑暗场所、拥挤的场所、交通工具(如拥挤的船舱、火车车厢)等,尽管当时并无危险,但患者仍过分担心处于上述情境时没有即刻能用的出口、难以逃离或得到帮助。

    2. 社交恐惧症

    又称社焦焦虑障碍,是对社交场合(如在公共场合进食或说话、聚会、开会,或怕自己做出一些难堪的行为等)和人际接触(如在公共场合与人接触、怕与他人目光对视,或怕在与人群相对时被人审视等)。

    3. 特定的恐惧症

    又称特殊恐怖症,对特定物体或情境、活动的局限性恐惧,恐惧的对象通常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可能产生的可怕后果,例如不敢接触尖锐物品者害怕用这种物品会伤害他人。

    ·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

    ① 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和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② 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③ 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

    ④ 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4.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两次“生病”

    对一般人来说,家是爱的港湾。但是,对罗芸来说,却充满恐惧,不敢回家。

    罗芸还经常感觉到抑郁、悲伤,莫名地哭泣,总感觉有人跟着。

    她知道自己病了,主动咨询心理医生。

    她的发病有迹可循。

    第一次生病是青春期,那时她还不知道自己病了。

    小时候,父亲对罗芸特别严厉,家里重男轻女,她经常受欺负。后来父亲抛弃了一家子,重新组建了一个家庭。罗芸就成了没爸的孩子。

    第二次发病是结婚后。这一次,她好像没有什么“非病不可”的理由。

    成家后,她的生活看起来一切都挺正常,夫妻两人都有工作,钱够用,丈夫也不吃喝嫖赌。但是,罗芸很敏感,总能看到丈夫写在脸上的嫌弃,觉得夫妻之间没有爱情。

    比如,罗芸烧菜很好吃,丈夫却从来没有夸过。心情好时,他会说“还行”,心情不好时,会责备她“把厨房弄得这么乱”。

    丈夫总是无视她的付出。

    不只如此,丈夫一家子都不在意罗芸。比如,罗芸不吃葱蒜,但是去公婆家过节时,一桌子菜,连素菜里都放了葱蒜,全家没有人记得她的忌口。

    失望积攒多了,就变成了绝望。这些年来,她的“病”一直没有好,反反复复。

    不幸福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什么是恐惧感?是指在真实或想象的危险中,个人或群体深刻感受到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感状态。其表现为:神经高度紧张,内心充满害怕,注意力无法集中,脑子里一片空白,不能正确判断或控制自己的举止,变得容易冲动。

    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福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很大,如夫妻关系不良、爸爸的缺位、隔代教养等,都容易引起小孩心理出现问题。”市心理学会副会长牟毅分析,“上述案例的发生,在其童年已埋下了诱因。”

    牟毅表示,基因、家庭不良行为模式、父母养育知识的缺乏、成长环境糟糕、家族遗传等都有可能激发了精神疾病的多发。我们无法选择基因,但我们可以选择环境或者规避某些致病环境,可以改变教育方式和方法,提前防范。

    “心理咨询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能让生活走向更积极、健康的方向。”牟毅提醒,对于患者的治疗和恢复,不论发病的早和迟,都需要正确选择就医医院,筛选合适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并规范足量足疗程用药。

    (文中罗芸为化名,为保护隐私,部分事实虚化处理)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