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廖智勇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起点上,脚下是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康庄大道,株洲未来的发展蓝图需要全市人民共同绘就,株洲未来的发展成果也必将由全市人民共同分享。
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之际,各界人士直抒胸臆,纷纷表白湘水之畔这座孕育了无数儿女的城市,表达最真挚的期许和最深沉的热爱。记者采访了10位不久前在市委“献言党代会,共建新株洲”献智献策活动中撰写建言的市民,倾听他们的心声。
推动长株潭“半小时经济圈”建设
谭敬炎,80岁,原市行业办退休干部,曾在献智献策活动中撰写《株洲融于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言》。
我是一个老株洲人,亲眼见证了株洲的发展。特别是过去的五年,株洲把增强综合实力作为硬道理,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近年来,株洲正进行产业转型和环境治理。在经济下行,又受新冠疫情冲击的情况下,株洲GDP年均增长达7.1%,总量突破3000亿,地方财政收入成为全省第二个过200亿元的市州,入选“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发展最成功的40个城市”,经济实力跃上了新台阶。这些成就非常了不起。
我希望株洲接下来要坚持“一张图”作战,切实搞好长株潭“半小时经济圈”建设,争当“三高四新”排头兵,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明星城市。我深信,在新一届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努力下,株洲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
王化孚,85岁,原市商务局离退休干部,湖南省第一批高级经济师,曾在献智献策活动中手写1800余字建言。
期望全市人民万众一心,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加快株洲经济发展,补好短板,做好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和配套,大小企业协同,共同发展,推动株洲的制造业走向更高端。
我也希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株洲市委市政府能更加注重民生,扩大就业,减轻人民生活负担,不断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为人民群众谋幸福。
加快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
刘中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产权交易科干部,曾在献智献策活动中撰写《对我市如何突出重点、整体规划建设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的对策及思考》。
关于湘赣边区域合作的建言能得到市委重视,我很高兴。特别是省委、市委都把推动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作为未来推动株洲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予以明确,更是令人振奋。
希望市委市政府围绕战略实施,通过专题课题论证,尽快形成一整套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成本可控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加快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希望尽快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工作班子,落实具体工作部署,为这一战略的实施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和舆论氛围。
未来五年,我愿意为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战略的完善、实施、推进奉献我的心智和思考。我坚信,有市委的坚强领导,有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这个战略目标一定能实现。
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徐绍龙,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在献智献策活动中撰写建言《聚合科技人才,共建更美株洲》。
2006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美丽的株洲,从此扎根于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株洲因科技而兴,诞生了新中国工业史上345项第一。作为一名外地人,我见证了株洲这15年来的飞速发展,也非常荣幸能够融身轨道交通产业,为打造株洲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的五年,定将是株洲再次蜕变、焕发出更强活力的五年。
衷心祝福株洲这座美丽城市永葆拼搏进取、开放包容的火车头精神,在打造国家级、世界级的产业集群道路上行而不辍、履践致远,为株洲人民带来更加强烈的获得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培养扶持一批航空动力配套协作企业
黄生勤,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曾在献智献策活动中撰写建言《加速推进航空动力产业建设 奋力发出“三高四新”株洲最强音》
我是一名新株洲人,2009年博士毕业后来株洲工作已整整12年。3年前,我把一家人接到株洲生活,爱人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孩子也很喜欢这座城市,株洲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
株洲是一个能干事业、能够干好事业、幸福感满满的城市。这也是像我这样的外乡人选择留在株洲、扎根株洲的原因。
我衷心希望,株洲能够借着“三高四新”战略的东风,把科技高地、动力之都做得更扎实。充分利用608所和331厂在中小型航空发动机领域的领先地位,借助航空动力先进制造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培养和扶持一批高水平的航空动力配套协作企业,完善产业生态链,积极创造株洲对省会人才的“逆虹吸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