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 迈向株洲特色现代化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邓伟勇

    方向已明,关键在干。今后五年,株洲将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发力,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株洲实际、具有株洲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1

    突出“聚焦” 彰显高质量发展新担当

    A

    构建“3+3+2”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个“3”,就是聚焦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等3个优势产业。

    第二个“3”,就是突出电子信息、新能源、高分子新材料等3个战略产业。

    “2”,就是“两个一批”,一是升级陶瓷、服饰、烟花爆竹等一批传统产业;二是布局功率半导体、永磁动力、生物医药等一批新兴和未来产业。

    B

    推进长株潭一体化

    加强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无缝对接,推进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建设。

    共同建设长株潭东部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和湘江湾智能制造产业走廊、科创走廊。

    共建长株潭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综合物流枢纽。

    推动三市资源普惠共享,以公共服务一体化带动要素一体化。

    C

    建设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

    推进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大力发展精细农业、特色产业。

    依托“韶山—井冈山”铁路联合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党史陈列馆等红色教育阵地。

    推动醴茶铁路电气化改造和醴陵至上栗、吉邵、茶常等高速建设。

    打造渌江省际样板河,共建湘赣边美丽乡村走廊。

    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和“一件事一次办”向乡村延伸。

    2

    持续“裂变” 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继续坚持做强大企业、培育“小巨人”,瞄准“十百千”目标,五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00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00家、上市公司10家以上。

    支持龙头企业并购延链、整合资源,让更多“老树发新芽”。

    加快轨道交通、新材料、信创、新能源等重大技术成果跨行业平移、扩散、融合,实施一批产业化项目。

    加快发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智化、数据价值化的“新四化”经济。

    抢抓实施国家“两机”重大专项等机遇,培育军民两用新兴产业,布局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

    培育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直播经济、在线服务、个性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

    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提升优势企业的国内外话语权,形成更多“株洲制造”标准。

    3

    不断“创新”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在产业培育、企业和项目招引、人才引进等方面闯新路、出实招,树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鲜明导向,敢于打破惯性思维、路径依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在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五好”园区建设、营商环境改善、提升投资效率、降低建设成本等各方面提倡团队专业化、管理扁平化,建立“强激励、硬约束”机制。

    按照“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标准,创新公共安全、应急救援、交通管理、市场监管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推进基层治理数字化,实现整体智治、高效协同。

    4

    加速“升级” 增强高质量发展新支撑

    加快创建“五好”园区,更好发挥园区的主阵地、主战场作用。

    不断改善硬环境、优化软环境,构建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坚持办好民生实事,推动民生保障向“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升级。

    积极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大力倡导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深入推行垃圾分类,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5

    塑造“品牌” 展现高质量发展新形象

    支持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为具有生态影响力的“隐形冠军”“单项冠军”,支持更多企业在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力争达到25家以上。

    深入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打造全国一流职教高地。

    构建城市门户景观,推动沿江风光带等滨水环境升级,加强山水景观、天际线管理。

    实施城市更新,加快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建设海绵城市。

    持续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微”实事,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不断优化芦淞服饰城、陶瓷艺术城等特色商业功能,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集聚人气商气。

    把炎帝陵祭祀典礼打造成全球炎黄子孙的盛典。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