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 我们缺少的是感同身受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在钟亮红博士与我协同带领的易术心理剧长程团体,袁静(化名)时常面带微笑,语气坚定。分享的时候,她说到自己的困惑:“女儿今年13岁,患抑郁症休学快半年了。我挺想不通的,我们对孩子挺好的,她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几次团体课程之后,袁静试着站出来做主角,探索这个困扰她的谜团。她在团体成员里面选出自己的替身和女儿的扮演者,再现曾经的生活场景。

    第一幕是女儿5岁时,同事手里拿着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逗着小女孩:“叫我爸爸,这些糖全是你的!”女儿扑到叔叔身边,脆生生地喊了一声“爸爸”,眉开眼笑地将糖果装进口袋里。大人们哈哈大笑,妈妈心里不是滋味。回家后,她让女儿跪在地上反省:“从小贪小便宜!爱慕虚荣!以后可怎么办?”

    女儿上学后,写字慢,作业总是写到深夜,考试成绩不好会偷偷地掉眼泪,吃饭也不像隔壁家的小胖子那么有胃口……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你不用写这么整齐嘛!9点半必须睡觉,不然会影响身体!”“胜败乃兵家常事,没考好就没考好呗,哭什么呀?”“你多吃点呀!你看小胖多能吃!这样营养怎么够呢?”

    袁静在自己的角色里,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女儿好,不要虚荣,早点睡觉,好好吃饭,不用太在意成绩……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我真没有觉得自己哪儿做错了呀!”

    我邀请袁静“角色交换”成为女儿,听一听妈妈说过的这些话。在女儿的角色中,袁静不由自主地反驳道:“我那么小,只是觉得花花绿绿的糖果好看,我不知道什么是反省,更不知道什么是虚荣,可你要我下跪,让我觉得自己做了不可饶恕的坏事,我是不好的!”“我认真写作业,老师会表扬我,你总是不准我超时,作业没写完,我天天罚站,让我觉得自己很蠢,什么事都做不好!”“你给我夹那么多菜,我根本吃不下,吃饭成了一种折磨……我觉得好窒息!”

    当妈妈化身为“女儿”,感觉被黑色罩子严严实实地笼罩着,动弹不得,呼吸不畅。那一份不能自主的恐惧和悲伤,让“女儿”哭泣呐喊:“你的道理都对,可我就是那么难受!”

    “女儿”惊慌失措地从黑色罩子里狂奔而出:“我要做自己!”

    袁静终于了然:“我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那一刻,她没有了惯常的微笑,眼泪默默地掉下来:“这么久以来,我第一次体会到女儿的痛苦与无奈。”

    是的,只有当妈妈和女儿的真实感受彼此链接,那一份“被看见”“被理解”“被允许”的力量,才会让母女之间的“爱”真正流动起来…….(毕亚炜)

    毕亚炜: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心理剧考试委员会认证导演,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创伤后病人心理干预课题负责人,株洲市红十字会心理援助志愿队队长,天元区心关爱社区心理服务中心心理专家,天元区检察院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咨询师,湖南省红十字会“四星”志愿者。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