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心灵“松松绑”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小文(化名)走进咨询室的时候,头耷拉着,眼神有些躲闪。

    小文成长在一个管教甚严的大家庭,爷爷是一所大专院校的校长,在家里说一不二。他悉心教导孙子学习琴棋书画,做人的道理和规矩更是老生常谈。小文也从来没有让家人失望,乖巧懂事,从不逾矩。

    初中毕业,小文参加重点高中的自主招生发挥失常。爷爷冷着脸说:“一定是你不够努力!自己看着办!”

    接下来,小文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顺利考上了重点高中的重点班。重点班采取全封闭式教学,每周休一天,总有写不完的作业和试卷。开学后一个多月,老师打电话给家长,说小文成绩严重下滑。

    起初,家人以为小文不太适应新环境和高强度学习,多次到学校送零食送补品,安抚孩子情绪,但没引起太大的重视。寝室同学说,小文有时自言自语,还说有人在背地里讲他是坏蛋。直到这时,父母才警觉起来。

    原来,青春期的小文喜欢同班一个女孩,忍不住关注着女孩的一颦一笑,心里却暗暗骂自己。越是抵制,越是忍不住偷偷地看,发展到上课无心听讲。渐渐地,小文心里有一个声音冒出来:你怎么可以这样?你还是学生,应该好好读书!

    在内心的撕扯中,小文痛苦不堪。一个晚上,小文梦遗了。这成了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到了崩溃的边缘。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甚至觉得周围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不堪。对于一个单纯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压力不亚于重磅炸弹,将内心世界摧毁殆尽。

    “我太痛苦了,我几次都不想活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小文含着泪,颤抖着说出内心所有的忧虑与恐惧。

    看着孩子紧锁的眉头,忧郁的神色,那一刻,我特别心疼小文,以及如小文一般的孩子。

    很多时候,过于严苛的“权威人物”很容易内化成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官”,小文一直以来都在大人划定的“合理”范围内按着标准生活,青春萌动的对异性的好感、对性梦的恐惧,让他猝不及防。从来没有人告诉他,这是生命的自然而美好的历程,他的心灵完全被羞愧、耻感占领,任凭占据着道德高地的“法官”在内心审判自己,宣告自己的“罪状”。

    在多次心理咨询之后,小文渐渐松动了内心固着的信念,他开始以不同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看待生命本身,与内心的“法官”和解,与自己和解。更重要的是,家人开始改变对孩子的严苛要求,慢慢给予更多的“允许”,允许他犯错,允许他不够完美……

    生命的活力,在小文身上一点点重新焕发出来。

    半年后,小文重新站在我面前,面带笑容,眼神清澈,个头似乎长高了不少。

    毕亚炜: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心理剧考试委员会认证导演,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创伤后病人心理干预课题负责人,株洲市红十字会心理援助志愿队队长,天元区心关爱社区心理服务中心心理专家,天元区检察院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咨询师,湖南省红十字会“四星”志愿者。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