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来天地青——诗词常用意象之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聂鑫森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唐·王维《送邢桂州》)定时涨落的海水、江水,称之为潮。《辞海》解释“潮汐”:“由于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各处引力不同所引起的水位周期性的涨落现象。”海潮、江潮、湖潮,因所处地域不同,它们的涨与落,各有定好的时间,这种自然现象称为潮信。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唐·李益《江南曲》)诗中所写:丈夫经商,行踪不定,总是耽误妻子约定的相聚时间;而潮水是按时涨落的,因此“弄潮儿”也会守信前来,要是嫁给这种人就好了。

    落潮的寂寞、涨潮的壮观、潮流的奔腾,都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力。加之配景的奇瑰,朝晖夕照,月魄星光,征帆去棹,楼台亭榭,岸草堤树,便组成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图。“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唐·刘禹锡《石头城》)“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唐·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城风雨看潮生。”(宋·苏舜钦《淮中泊犊头》)“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宋·苏轼《游金山寺》)

    相传农历的八月十八日,为潮神的诞辰日。国人在这一天,以观潮为乐事,故此日又叫观潮节。看潮最佳处,为浙江的钱塘江,故古诗云:“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宋代诗人陈师道《十七日观潮》,他虽提早一日亲临,但涨潮景象已很有气势:“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人们不但可以观潮,还能观赏到弄潮儿的精彩表演:“常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在诗歌作品中,钱塘潮又称浙江潮,因是我国之重要人文与自然景观,便常作为思念家国的指代。我的一位友人,因公务长居国外,常写诗叙说思念之情,有两句我最为欣赏:“异国风光难迷眼,梦中常听浙江潮。”

    近代诗人苏曼殊,1909年驻留日本,有诗抒怀:“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苏曼殊的好友刘三,有《初到杭州》一诗:“一枝斑管一灵箫,幽怨何曾尽六朝。别以河山增胆量,盛年来看浙江潮。”其实三四句是反话正说:盛年来看浙江潮,江山壮丽可增人胆量与气慨。

    清代词人曹溶,在《满江红·钱塘观潮》中,写到潮头的威势、声响、颜色,以及自己的感受,特别为潮神伍子胥(灵胥)浓重地抹了一笔。全词为:“浪涌蓬莱,高飞撼、宋家宫阙。谁荡激?灵胥一怒,惹冠冲发。点点征帆都歇了。海门急鼓声初发。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江妃笑,堆成雪;鲛人舞,圆如月。正危楼湍转,晚来愁绝。城上吴山遮不住,乱涛穿到严滩歇。是英雄、未死报仇心,秋时节!”词中写雪浪排空,誉为伍子胥被惹怒,以致白发冲冠。还写到大潮一直涌至汉代严光的隐居钓鱼处——严滩(即子陵滩)方停歇下来。观潮的“现在时”,与历史的“过去时”,交相辉映,令人震撼!(原创首发)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