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艺人到“守艺人” 竹编老人盼传承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孙子好奇地看着爷爷,可他不想学竹编。

    ▲用嘴配合着剖篾,厚薄均匀的青篾就诞生了。

    ▲编织一个竹篓需要半天时间。

     

    文/图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张威 谢慧

    “我干这行已有40个年头。”近日,芦淞区白关镇一栋普通的农舍前,记者看到正在忙碌的篾匠师傅宾红亮。

    年近古稀的宾师傅,在十多岁时便听从父母的安排,跟着镇上一位篾匠师傅学艺。

    说话间,他取来一根两米多长的毛竹,左手握住竹子,右手把篾刀按在竹子上端的断面中间,左手往篾刀背上用力拍下去,“啪”一声响,一根粗壮的竹子,被娴熟地分解成竹条。

    每编一件篾器,都要经过锯、剖、拉、撬、编、削等多项工序。“篾匠修补容易,编打也不难,其中最难学的是剖篾。剖篾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道工序。”老宾说,初学时,手被篾刀弄伤是常事。

    老宾按照不同的用途,把竹片剖成均匀的篾片,“无论是篾片还是篾条,宽度要均匀,尤其是篾条,每条一定要一样宽,这样编出来的篾器才美观。”

    “那些年收入蛮好的,竹编制品销路很好。”回想起当年,他脸上露出了笑容。上世纪80年代末,篾匠日工资从十几块到几十块不等,老宾每天奔波在做篾活路上,收入逐年水涨船高,一个人可以供起家中四个子女的所需学费。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篾器的替代品不断出现,很多篾匠改行了。生意不如以前了,但老宾依然不改老本行。“这活我要一直做下去,真心期盼有年轻人将这传统手艺传承下去。”老宾说。

    ▲宾师傅砍竹子回家。

    ▲篾片准备好后,开始编织。

    ▲几刀下来,一根竹子分成了竹条。

    ▲编好的竹篓开始收边。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