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总理”夏玲坚守基层15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夏玲(右)和居民每次见面都有说不完的话。 记者/杨凌凌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杨凌凌 通讯员/宁翔 罗金鹏

    一个社区几栋楼房看着不大,一家一户事情看着不难,可真要做到让居民满意,难题真不少。退休人员和党员的管理服务、空巢老人、流动人口、小区停车、物业收费……如此种种成了难以收拾的“一地鸡毛”。

    从一名下岗职工到“小巷总理”,从一个人的独杆司令干起,到撑起整个车站路社区的大事小情。抱着“能帮就帮、想到做到”的朴实想法,夏玲已经深深地“驻扎”在居民的心里。

    病重老人清醒后,第一件事是见社区书记

    8月19日清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夏玲。起初以为是诈骗电话,她顺手按掉,转念一想,这时候来电或是社区有什么急事,她当即又拨了回去。

    “是夏书记吗?我是离休党员邓义仁,我的老伴翠兰病重住院了,她跟我们交代想见一见你……”睡意朦胧中,夏玲听到熟悉的名字顿时坐起身子:“老人怎么了?没事吧?”仔细询问关于老人的病情后,她即刻下床赶往医院。

    医院里,邓义仁的老伴麻药刚有点退,嘴上一直念着“邓书记”。

    邓义仁和老伴都是车站路社区的老党员,虽然都是八旬高龄,但老人讲党性,不论冬夏都要尽可能地参加每一次党组织生活。

    自夏玲来到建宁街道车站路社区工作,她与这对老夫妻就成了朋友。平时老人会跟夏玲说说对组织的想法,夏玲也会主动关怀老人的生活,耐心倾听二老年轻时的故事。

    久而久之,邓义仁和老伴就记住了夏玲的电话号码,在老人的眼里,夏玲成了知冷知热的“好闺女”。夏玲同二老约定,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事,只要需要她,就可以随时给她打电话。

    残疾居民蔬菜丰收,从河西赶过来送社区

    9月2日,刘先生提着一个大塑料袋走进了居委会。“邓书记,这是我自己种的蔬菜,家里吃不完,给你们送点尝尝,你们工作辛苦,要注意身体。”

    刘先生住在天元区的廉租房小区,而户籍在车站路社区,他患有视力残疾,其女儿有肺病,需要常年吃药维持,家庭经济条件拮据。车站路社区为刘先生申请了政策补助,还把一家人平时所需解决的事都一一记录代办。

    刘先生喜欢种菜,如今他在开荒地种上了各种蔬菜,长势盛好。他说,自家蔬菜从来不使用化肥,都是原生态的蔬菜,自己和家人也吃不了多少,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带一些到社区送给大家。

    “社区工作人员很辛苦,夏书记是解困排忧的‘好大姐’,我送点菜,表达一份心意。”刘先生说。

    “半路出家”的女书记

    1975年出生的夏玲,2005年从单位下岗。

    “刚下岗时很迷茫,心情也很低落。”她说,是社区工作让她重新找到了归属感。

    2006年,夏琳进入车站路社区,从最辛苦的劳保专干开始干起,2009年她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012年10月,经过组织培养,她来到堤升街任社区主任;2017年至今,她连续两届以全票当选车站路社区党支部书记。

    车站路社区地处芦淞区市场群片区,常住居民只有600多人,但辖区有流动人口1万多人。

    去年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为严峻复杂的时期,作为党支部书记,夏琳深知肩上的担子不轻。她带着居委会全体工作人员,坚持站在防疫一线,每天走街入巷、巡查商户店铺,巡逻督促商家做好防疫消杀,用小喇叭播放本地方言的疫情防控科普知识,筑牢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

    性格开朗、能说会道,热心又有热情。这么多年下来,与其说社区工作干得有感情,倒不如说是夏玲和居民有了感情。

    “社区工作没有轰轰烈烈,都是点点滴滴的小事。”夏玲说,不忘初心,坚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社区居民的生活才能一天比一天更好。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