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秋意浓,十里桂花香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沉寒

    夜色深沉,空气中一缕缕暗香浮动,温柔甜蜜,清新醉人。秋天,就从这里开始了。

    小时候读刘过的《唐多令》,读到那句“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时,总觉得有股怅然忧愁从笔墨间沁出。此后每每看到这种淡黄的低调的小花,总觉得有一股慨叹裹挟着馥郁馨香扑面而来,两者却相得益彰,倒平添了几分哀而不伤的温柔平和。

    大概因为这一份骨子里的中庸恬淡,桂花,向来是文人墨客的至宝。

    《山海经》中开篇第一座奇山招摇山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而《吕氏春秋》中也有言,“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到了汉代以后,桂花被赋予了更多符号,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月中仙人桂树的美好想象了。曹植《桂之树行》中“扬朱华而翠叶,流芳布天涯”将桂树描写得有如神境,为后来广寒宫、玉兔、桂花三者组合成为浪漫场景做了有力的铺垫。在唐代月宫镜多是自在逍遥的流云,衬托着一株葳蕤桂树,旁边是嫦娥振袖曼舞,步步生莲,还有白兔握杵捣药以及一只跳跃的蟾蜍。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对桂花的爱,似乎被写进了国人的本能里。

    桂树四季常青,但因桂花发于秋,古人用它称赞秋试及第者,称考中为“折桂”;此外,又因桂花有收获之意,“蟾宫折桂”有仕途通达之意,自唐宋以来,文人墨客与官宦之家都竞相种植桂花。而对好吃的中国人来说,桂花除了香气醉人寓意丰富外,其药用的食疗价值也不可忽视。从屈原的《离骚》佳句"援北兮酌桂浆"到毛主席“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桂花以其中正平和的特性,在传统佳肴界始终占据一席之地。

    桂花入馔,多为糕点,老式的桂花糕历经千年而不衰。将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均匀,细细过筛后上锅蒸,纯净的白虽说可人,但未免太过单调,此时“灵魂”该出场了。小勺舀起些许糖桂花,轻轻点在蒸好的米糕上,如同为温柔的江南女子点上绛唇,莹白晶透的糕体加上淡黄的糖桂花,显得愈发诱人。小心翼翼取一块放入口中——米糕特有的松软在唇齿间缠绵,淀粉的微甜和糖桂花的清甜恰如其分地综合,使得桂花糕甜而不腻、温柔绵长,再加之桂花的沁人香气,只觉满嘴留香,挥之不去。

    新式糕点中,桂花也独占一席之地。椰汁桂花糕就是其中翘楚。这是一种从视觉上就让人赏心悦目食指大动的小甜品。白黄交界,层层分明,白的纯净胜雪,黄的晶莹剔透,端的是精致漂亮。椰汁桂花糕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只是需要慢工细活的耐心。将椰汁与糖桂花分开称好,再分别加入融化的吉利丁,两者都搅拌均匀后,先倒入椰浆混合液,放入冰箱待其完全凝固后,加入糖桂花混合液,如此反复,层次分明的椰汁桂花糕便可切件装盘了。就颜值而言,椰汁桂花糕可拔得头筹——温柔的淡黄与沉静的乳白,是食欲不振时最好的慰藉,让人只觉喉头一紧,却又不忍下口——狠下心来夹起一块,入口是极致的嫩滑,唇齿交错间糕体迅速化成细腻的汁液,真真是入口即化;而椰香混合着桂花香在舌尖起舞,芬芳从舌尖蔓延到喉头,却经久不散,回味无穷。一小碟椰汁桂花糕,抚平秋老虎的燥热,温柔似水,人间至味。

    若说桂花只在糕点界大放异彩,那可太小瞧它了。一盘桂花糯米藕,盛了多少江南的乡愁。将莲藕洗净去皮,浸泡好的生糯米灌进莲藕孔中确保塞紧压实,而后加冰糖红糖慢慢煮熟,随时间推移,白嫩的藕逐渐染上烟霞般的红,仿佛少女娇羞的脸庞。经过数小时的细细炖煮方可出锅切片装盘。此时再淋上桂花酱,甚是鲜亮诱人,香气四溢。

    记得从前去江南游玩,第一次尝到这口桂花糯米藕,竟有了惊为天人之感。小儿嗜甜,迫不及待夹起一块塞入口中,莲藕炖得软烂,配上软嫩的糯米,是无与伦比的香甜绵长。一味的甜糯未免太过单调,莲藕和糯米特有的“拉丝”的弹牙,是食物丰富口感层次的最佳注脚。桂花负责的则是绵长的香气,隐隐约约氤氲口腔,低调温和,虽说存在感不强,但若没这香气,这糯米藕就不完整。也不知这道菜有什么魔力,让小小年纪的我一人可以解决一盘——唇齿之间缠绵的香气与独特的口感,也让我多少年后都还记得这一口江南。

    秋天的江南,是桂花味的。不论是满城的醉人沁香还是雪白粉嫩的桂花酒酿圆子、桂花糖芋艿,万籁俱寂之际,踏着遍地月光如水,甜美的馨香争先恐后钻入鼻中,影影绰绰瞧见小小的黄花在繁茂的枝丛里探头探脑,天阶夜色凉如水,整个人似乎也温柔了起来。

    秋风乍起,子夜吴歌。一年秋意浓,十里桂花香。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