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聂鑫森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日为“太阳”;月为“太阴”,具有女性的阴柔美,皎洁、明亮、姣美。夜晚因月光而变得瑰丽、奇幻,人因望月、浴月、踏月而产生种种联想。故诗词中,月是常用不辍的一个意象。

    李白应是吟诵月亮的高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古朗月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嵋山月歌》)“月下飞天镜,云深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月亮这个意象,在李白的诗中,因境遇、情绪、人际关系的不同,生发出不同的妙旨,读之难忘。

    美丽的月夜,毕竟不同于喧闹的白昼,往往是男女相会、互诉衷曲的浪漫时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朱淑真《生查子》)朱淑真还有另一首七律《元夜》,写与意中人相会十分陶醉,祈愿月不落、人长在:“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宋代的晏几道在《临江仙》中写一对情侣的相聚,也很动人:“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称为“太阴”的月亮,常喻之为母亲。有母亲在即有家在的观念,从来深入人心。诗人往往把月亮与家与故乡联系起来,写出思乡、爱乡、回乡的篇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亮忆诸弟》)故乡之月比别处明亮,爱乡之情何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月》)“新月到家圆”(唐·岑参《送杨子》)“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清·叶燮《夜发苕溪》)

    因月由弯缺而圆满,于是用来象征亲人、朋友别后的团圆,或望月而期望相聚一堂。如唐代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思念亲人,对月渴待团圆而无可,却能坦然面对现实,寄以美好的祝愿。此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其引语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全词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中的许多句子,充满哲理的思辨,时或被今人引用。

    “江畔何人见初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长在,这个意象也会永驻诗人的作品中。“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柳亚子《浣溪沙》)诗人虽早归道山,用他的句子来形容今日强盛、富足、团结之中国,可说是名副其实。

    (原创首发)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