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社区马书记的故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马正(右一)在社区巡逻。 通讯员供图

    策划/罗佳 执行/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杨凌凌 通讯员/宁翔 罗金鹏

    “书记,我们楼上有人养鸡,好臭哦。”

    “书记,隔壁家小车停在消防通道上了。”

    “书记,周娭毑又和媳妇吵架,你去劝劝吧。”

    ……

    芦淞区建宁街道有个码头社区,码头社区党支部有位马书记。这位马书记名叫马正,是个东北人,今年42岁。他曾经因为爱情来到株洲,被这座城市的气质所吸引,最终因为事业扎根在株洲。

    以情动人,5天让“钉子户”主动签字

    8月26日,芦淞区大米厂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最后一户签约,马正长舒了一口气。

    2018年5月,大米厂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征收,项目范围包含码头社区21栋、22栋,涉及住户48户。消息在码头社区炸开了锅,一时间居民们都在讨论、盘算。

    彼时,刚在码头社区党支部上任3个月的马正却一宿未眠。他知道,社区干部将迎来棚户区改造这个“难上加难”的考验。

    这两栋住宅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房屋面积小,设施陈旧,困难户多,产权关系复杂,有的老百姓配合、签字快,也有的觉得补偿金额低,听信谣言要做“钉子户”。

    73岁的宋娭毑和儿子都是低保户,母子俩挤在一间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老人担心房子拆了没有合适的房子住,起初不同意签字。马正带着他俩到处寻找房源,以真情感动他们。从最初拒绝见面,对工作人员谩骂,到最后签约,这一户只用了5天时间。

    良先生是大米厂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最后一户。3年多来,马正不少于60次登门慰问,与对方拉家常、讲政策,慢慢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融化了良先生心头的“坚冰”。8月26日,良先生主动到指挥部签约。

    协调安装路灯,照亮居民的心

    马正特别关注老旧小区居民“住”的问题,他认为让群众住得舒心,是增强群众幸福感的第一步。

    他讲述了一件比较有代表性的事。码头社区除了3个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外,还有十几栋老式居民楼是无物业管理小区。

    码头巷1栋、2栋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无人管理小区,存在没有路灯、下水道堵塞等一大堆问题。

    “原来晚上这里是黑乎乎的,走路都要打手电。”71岁的盛奶奶感慨地说,因为小区没有路灯,考虑到出行和安全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不敢住在自己家。

    去年,马正召开座谈会搜集居民问题,发现码头巷路灯问题突出。他多方协调后,码头巷一带增设了新路灯。

    道路亮起来了,盛奶奶也搬回了老宅,如今,老人每晚都要出来遛弯,“我的房子就在路边,一抬头就能看到路灯,心里就感到特别温暖。”

    今年,码头巷老旧小区提档升级。码头社区将小区的下水道重新进行了疏通,还派人把楼栋的墙面粉刷一新。

    只要他“出手”,居民矛盾准保能解开

    码头社区的居民养成了一个习惯,谁家闹矛盾了,有难事了,或遇到纠纷了,都愿意找马书记。只要他“出手”,居民矛盾准保能解开,马书记也因此得了个美名:“社区黏合剂”。

    今年夏天,一位老人兴高采烈地来社区,原来,他是来给马书记送锦旗的。一场漏水事件,引发同栋两户人家产生矛盾,作为几十年的邻居,他们为此断了往来。

    马正知道后,对双方进行劝解,安排人员上门维修,最后,漏水的问题解决,还促成了老邻居间的握手和解。

    在社区实行“全科”工作模式

    码头社区工作人员一共是6个人,人手少户数多,日常工作量大,是码头社区的一大特点。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马正在社区实行了“全科”工作模式。他说,“培养每个网格员成为全能手,既是全科人才又是自己网格的管家”是他做好社区工作的第一条经验。

    今年7月,芦淞区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马正再次高票当选码头社区党支部书记。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