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考考考,淡化分分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赵志疆

    8月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为切实降低学生考试压力,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详见本报今日A03版报道)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的顺口溜已经流传了几代人。如今,以大幅压减考试次数为背景,类似的顺口溜恐怕就要失去生存的意义和土壤。

    当然,乍看这一新规,一些家长对此仍有疑虑——失去考试“法宝”之后,如何评价老师的教学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分数不再是学生的“命根”之后,能否真正实现有教无类?

    毫不掩饰地说,“一些家长”就包括我在内。我女儿今年正好要上小学一年级,此前对儿子失败的小学教育,一直令我怀有负罪感。秉承“快乐教育”的初衷,我在儿子小学阶段不想给他施加太多学习压力,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只是一厢情愿。

    因为没上过课外辅导班,儿子的英语成绩远远落在同学后面,而老师的教学进度显然更倾向于照顾多数人。相比起学习成绩,更令我焦虑的是他的学习热情和信心也受到了打击。于是,我最终狠下心来为儿子报了辅导班。

    实际上,不少家长都是这样的矛盾综合体:大家一方面对学生负担过重痛心疾首,另一方面又近乎本能地对孩子施加学习压力。究其原因,没有人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要有人按捺不住抢跑的冲动,就会引起更多人的效仿,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抢跑,起跑线实际上就提前了。

    现在,降低学生考试压力不仅提上了议事日程,还有了明确的措施,让家长们看到了一种新的考核标准和模式正在形成。实际上,此番考试制度调整的亮点不只是减轻考试压力,更体现在“合理运用考试结果”“除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外,其他考试不具有甄别选拔功能”等方方面面。

    长期以来,以成绩为标准的考核机制,都是阻碍学生减负的一个重要原因。此番调整不仅意味着学生减负有了坚实的载体,而且意味着义务教育评价体系将作出全面调整。

    明确了目标和任务之后,督促义务教育学校不打折扣地执行,理应成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本栏目欢迎投稿,已发稿的作者请联系本报编辑部领取稿费。)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