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中,每位父母多多少少都向别人求助过一些育儿困惑。比如为什么我家孩子会注意力不集中?孩子怎么总爱发脾气等等。回答这些问题的家长,有的会表现出强烈的共情,觉得孩子确实难教,好像怎么做都不对。有的则会淡然地提供一些自己教子的成功经验。
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倍感焦虑的父母们容易走向两种误区:一种是希望通过贯彻几个具体方法,孩子就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改进或提升;另一种则是因为没能按照某个标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而感到十分内疚。
本期推荐的《游戏天性:为什么爱玩的孩子更聪明》这本书,作者是心理学家凯西·赫什·帕塞克、罗伯塔·米尼克·格林科夫、迪亚娜·埃耶,他们认为,许多揠苗助长的父母自认为是孩子性格和自我认知的“雕塑家”,这个谬见给父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许多父母直到他们有了第二个孩子,看到二宝似乎从出生起就和大宝大不相同,才对他们塑造孩子自我认知的能力有了更实际的认识。不同气质的孩子与不同气质的父母互动的方式也不一样,这会导致别人的成功经验对你未必有用。而孩子在构建自我的过程,他们依赖的不是父母反复的训诫,而是道德感的萌生。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