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助力后厨防疫。记者/杨凌凌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杨凌凌 通讯员/周宇 罗金鹏
民以食为天,受疫情影响,“点外卖”成为许多居家市民的不二选择,那么,我们点的外卖到底安不安全?8月5日,本报记者跟随芦淞区市场监管局建设所的执法人员走进大中型餐饮店,来看一份安全的外卖是怎样送至消费者手中的。
外卖“诞生”记
8月9日,记者在王府井百货六楼美食荟看到,响应疫情防控的号召,该层楼绝大多数的餐饮机构已暂停服务。仅剩下3家餐饮、3家奶茶店提供外卖。
在名为“霸碗”的餐饮店,记者在后厨发现,疫情之下,这个店铺在做好消毒、安全防护外,还利用智能炒菜机器人提高烹饪的安全性。
“一个人就可以操作3台机器,等于“一个人”干了原来3个人干的活,既解决了缺少厨师的问题,还大大减少了炒菜过程中传染的概率和风险。”霸碗的厨师说。
在株百中心店“大碗先生”的后厨,所有设备和物品都被整齐地划归到指定区域内,地面上的瓷砖都拖得亮堂堂。再看正在颠勺的大厨们,一个个“捂得”严严实实,帽子、口罩、工作服等一样不落,全都整整齐齐地穿戴着。
“原料的采购是否有台账记录?”“切菜的刀和砧板生熟是分开的吗?”“员工都打疫苗了吗?有没有建立员工健康监测制度,每日对员工健康状况进行登记?”……检查中的建设所执法人员时不时停下脚步,仔细询问。在得知各项工作都符合要求后,执法人员才点了点头,继续查看其他过程。
外卖“漂流”记
在芦淞区神农公园附近的“粟厨”,记者看到,疫情发生后,饭店也第一时间暂停了堂食,仅提供外卖。
后厨人员介绍,饭店升级了防疫措施,坚持每日食品安全检测、后厨每日彻底清洁消毒、绝不采购不明来源食材,菜品加工充分熟化、防疫环节可追溯。响应政府出台的“尽量居家”政策,粟厨也只有五名员工在岗。
粟厨的工作人员说,从8月1日开始,门店从厨房到前厅,每天都至少消毒三次;进店员工也必须经过测温、查码、填写信息等流程。
饭菜做好后,配送环节如何呢?记者在株百中心店、王府井商场注意到,上述商场均在一楼专门设置了外卖取餐点。商家将做好的外卖送至外卖取餐点。外卖骑手在测温、查码后进入取餐点等候,不直接进入商场,从而减少接触风险,实现“无接触配送”。
芦淞区市场监管局建设所所长李龙涛表示,此轮疫情以来,对大中型餐饮店的日常检查,主要聚焦在人员管控和食品安全两个方面。
“外卖一天大概是200多单。”8月9日中午12许,在七星潮流购物街的门口,外卖小哥陈翔正将手中的外卖放进外卖箱。“因为疫情,点外卖的人多了。现在小区管理都很严格,我们不用进小区绕来绕去,也不用进写字楼等电梯了,节省了不少时间,刚好能多送几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