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
你大概在微信群里看到过这样的“花边新闻”:中央美院教授马某某携妻子闺蜜同游三亚,回京航班上被感染新冠。这则谣言的“颗粒度”还挺细,甚至编派出“家里以为是出差,单位以为是家庭出游”等细节。目前,这名确诊教授已经公开辟谣:自己是应海南省某公司邀请前往海南考察,而且是和另外一位男教授同行,目前已委托单位报警。
这几天防疫形势严峻,人们很关心身边的感染、密接人员的行踪轨迹。但是,一些人却把严肃的、关乎公共安全的流调报告,当成“吃瓜物料”,大开脑洞、添油加醋、“活色生香”,脑补出各种离奇情节,把流行病调查当成窥探他人隐私的网络狂欢。马教授不是第一个“中枪”的。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流调报告在一些网民的咀嚼当中,就迅速往“脐下三寸”滑去,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感染源头、隔离措施,而是切换成出轨、同居、姘居、会网友、逛夜店等粉色关键词。甚至之前成都女孩因为一晚上转场几个夜店,就遭到了网民的恶意诽谤和网暴。
要明确,流行病调查是极其严肃的事,不应该变成全民“吃瓜”闹剧。流行病调查是为及时查清传染路径,它不承担“道德审查”义务。一些个案中可能涉及个人的私德、隐私问题,但是这些和抗击疫情完全没有关系,不应该成为公共讨论的话题,当事人也没有义务向全体网民做出解释。
相反,流调报告中可能涉及的隐私问题,被公众不适当地聚焦、放大,反而会导致当事人有顾虑,不愿如实说明出行轨迹,最终只会影响抗疫大业。之前,老太毛某宁因为在扬州隐瞒行程,造成极其严重的传染后果,目前已经被追究“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一方面,公民应该按照防控要求,如实说明自身出行信息;另外一方面,公民为抗疫之需让渡的隐私,也应该得到保护,这是一体两面的。
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病毒,而不是感染病毒的人。这波疫情来得凶猛,已经在多地“开花”,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就不会成为流调报告里的“当事人”。所以,维护他人的隐私就是在维护自己的隐私,不去参与传谣、“吃瓜”,就是在维护未来自己的权利。“吃别人瓜”的时候,津津有味,如果轮到自己被别人指指点点,被要求讲明白“为什么下班没有直接回家”“一起吃饭的人,到底和你什么关系”,感觉又如何呢?
流行病调查,不能成为窥探隐私的狂欢,也不该成为“道德警察”,那些和抗疫无关的元素,不应进入公共舆论场。疫情当前,大家都少一点窥私、猎奇,多一些自我防护意识。别让“吃瓜”妨害了抗疫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