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厂生活区,吴先生的外婆家在这里。小时候的每年暑假,吴先生都在这里度过(资料图)。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吴琦 摄
▲暑假神剧《还珠格格》,是“80后”“90后”的青春记忆。网络供图
▲《流星花园》主演合影,蒋女士曾在小学暑假里租碟追完这部剧。网络供图
策划/谢中良 罗佳 执行/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董介
暑假年年有,方式大不同。株洲大部分“00后”“10后”的暑假,是辗转于各种培训班,有做不完的作业。搭上时光机,看看“70后”“80后”“90后”的暑假,是截然不同的画风。
在防空洞里玩捉迷藏,在“北极星”打乒乓球
对于“70后”郑先生来说,暑假是纯粹而快乐的。那时,还没有“培训班”这个概念,上学时就认真地学,放假了就开心地玩。
当时,家里没有电视机,也没有什么玩具,父母去车间工作了,厂里的孩子们就在院子里玩耍。捉迷藏、骑马打仗、滚铁环、打陀螺、跳绳、跳房子、踢毽子、老鹰抓小鸡……大家玩得乐不思蜀。
每逢夏日,各厂矿会对外开放防空洞。防空洞四通八达,比现在的空调房还凉爽,孩子们有时在里面玩捉迷藏,郑先生还在里面迷过几次路。
株冶当年有个“北极星”,是大型精神文化娱乐综合体,职工和家属可以在里面打球、看书、唱歌、跳舞。郑先生最喜欢来“北极星”打乒乓球、台球,暑假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这里度过。如今,阅览室、乒乓球厅、台球厅都关了。
外婆家就是“百草园”,晚上看星星和萤火虫
“80后”吴先生说,外婆家在塑料厂生活区,上大学之前的每年暑假,他都在外婆家度过,那里是他的“百草园”。
清晨,俱乐部的广播闹醒睡梦中的人,边上的早市也渐渐热闹起来。外婆做的早餐永远只有两样:白水龙须面和光头粉。但配上她自己做的高汤、腐乳、剁辣椒和酸菜,那味道真叫一个绝,往后再也没有任何美食可以超越。
吴先生记得,原来的株洲市第十二中学在塑料厂社区内,附近三个社区的居民散步和运动必来这里。但是,十二中足球场的草皮很“倔强”,足球在这里基本滚不动。
晚饭后,吴先生喜欢跟小伙伴躺在厚厚的草坪上,看星星和萤火虫。得益于远离闹市,这里的星星特别亮。
过了十二中往西边走,有稻田、菜地、溪流和山丘。采桑葚、摘覆盆子、抓螃蟹、钓龙虾、挖泥鳅鳝鱼、罩青蛙……这些都是吴先生跟小伙伴的暑期日常活动。
把西瓜放在井里冰镇,零花钱贡献给冰棒
李女士是“85后”,她回忆,小学三四年级起,暑期有了补习班、特长班。但大家还是以玩为主。除了完成暑假作业,家长不会强行叫孩子补习。
李女士一到暑假就回攸县老家,村里有一口老井,天气热的时候,打点井水喝上几口,瞬间感觉凉爽了许多。
那时候,家里没有冰箱,水果品种也比较少。舅舅从地里摘来自己种的西瓜和香瓜,泡在老井里冰一冰。晚饭后,表哥把西瓜拿上来切好,一家人吃着冰冰凉凉的西瓜,幸福感飙升。
当时,冰棒在乡下是个稀罕货。烈日下,村里一位大哥哥踩着单车,后座绑着写了“冰棒”两个字的泡沫箱,在乡间小路叫卖。李女士为数不多的零花钱,都贡献给冰棒了。
游泳后吃一碗旦旦面,租碟看《流星花园》
蒋女士是“90后”,小时候没有被父母逼着去补习的经历,只是自己喜欢画画,暑假报了个兴趣班,每天下午去学一个小时。
那时,她家住在文化路电业局西院。小区里有个游泳池,15元可以买月票。暑假里,蒋女士几乎每天会邀着表姐一起去游泳。游泳池门口,有个娭毑每天推着三轮车摆摊卖旦旦面,一元一碗,码子香,面也劲道,十分美味。每次游完泳出来,蒋女士和表姐都必吃一碗。后来,游泳池被填平,变成了停车场,她再也没见过那个卖旦旦面的娭毑了。
《西游记》《还珠格格》《流星花园》《武林外传》《家有儿女》……这些暑假神剧,也是蒋女士的童年回忆。1998年,《还珠格格》首播时,她还在读幼儿园,但已经能看懂大致剧情,最喜欢看小燕子闯祸和念诗,皇阿玛被气得吹胡子瞪眼。
蒋女士读小学二年级时,《流星花园》播出,“F4”一跃成为无数少男少女的青春偶像。那年暑假,蒋女士从影碟租赁店租来《流星花园》的碟片,押金10元,租金每天3元,然后跟表姐在家里吹着电扇、吃着西瓜,快乐地追剧。
跟朋友去老体育馆打羽毛球
再逛逛神农公园
周女士是“95后”,小学时在何家坳小学就读。
为了长高一点,周女士和朋友约定,暑假去老体育馆打羽毛球。每天清晨不到6点,朋友就在她家楼下叫她起床。担心吵醒邻居被责骂,朋友不敢叫她的名字,就学动物叫,今天是鸟叫,明天是猫叫,后天是狗叫……一个暑假,把能学的小动物都学了个遍。
打完羽毛球后,周女士跟朋友就去老体育馆旁边的神农公园玩,看别人晨练、钓鱼,也觉得有趣。有一次,朋友在湖边捞了一只虾子,开心得不得了。从神农公园出来后,两人就去新华书店小巷里的一家粉店嗦粉,粉店开了很多年,她俩也吃了很多年。
暑假除了待在株洲,周女士也会回汨罗老家。在老家的日子很清静,她每天宅在屋子里看各种课外书、旧报纸,晚上乘凉的时候,爷爷会给她讲故事,她每次听得舍不得去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