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葫芦讲故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沉浸在雕刻世界里的钟根全。

    ▲钟根全克服手部关节不灵活的困难,一刀一刀地在葫芦上描绘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用铅笔起草。

    ▲给人物上色。

    ▲“56个民族”作品之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品。

     

    策划/董介 执行/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张威 谢慧

    每一个葫芦都有自己的故事,这是钟根全创作的宗旨。

    今年74岁的钟根全是原湘江氮肥厂的一名退休工人。2007年,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他手部和脚的关节畸变扭曲,肌肉萎缩,走路需要借助工具,吃饭时手指拿不稳筷子,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经过短暂的痛苦和迷茫后,一次偶然的尝试,让他深深迷上了葫芦雕刻,从此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钟根全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创作了第一个葫芦雕刻作品“北京奥运会”,没想到视觉效果不错。他对这个作品爱不释手,百看不厌。这次创作,让他找到了自信。

    于是,钟根全让女儿在网上帮他采购了一批葫芦,之后就全身心投入到了葫芦雕刻的世界里。

    用铅笔在圆润的葫芦上起草,然后一点一点地描绘、刻字、上色……钟根全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一系列工序,硬是把一个个普普通通的葫芦,雕琢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近年来,钟根全先后创作了“百鸟朝凤”“56个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有浓烈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

    “很多人以为我的手是因为雕刻才变成这样的,实际上是我的手部关节不灵活了才来搞雕刻的,因为这样可以使我的手指关节得到一定的康复。”钟根全说。

    “残腿、残手,不言休,用心、用脑,有追求。任凭病老多困难,只管乐乎少忧愁。”这首朋友创作的诗一直是钟根全前进的动力。

    “现在年龄越来越大了,视力也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以后很难再这么大批的雕刻作品了,但我每天都会保持两三个小时的雕刻时间。”钟根全说。

    ▲扫码看采访视频。

    制作/谢慧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