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空调的日子 株洲人这样度夏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三三一厂的防空洞,朱先生当年在这里上过课,后来这里还开过溜冰场,现在已经被锁起来了。 受访者供图

    策划/谢中良 罗佳 执行/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董介

    对于现在的株洲人来说,炎热的夏天,“空调+西瓜+WiFi”是标配。把时针往回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没有空调的株洲人,是怎么度过夏天的?

    防空洞曾为职工和家属带来无限清凉和快乐

    前几日,西安一处防空洞在网上火了,它被打造成人防纳凉中心,里面最低温度仅18℃,西安市民裹着毛毯在这里休憩、纳凉。在株洲,三三一厂的防空洞也曾是避暑打卡的好地方,为职工和家属带来无限清凉和快乐。

    市民朱先生回忆,三三一的防空洞特别多。解放村、凤凰村、迎新村、友好村、言家村、茅屋街……几乎每个家属村附近都有防空洞,夏天里面凉爽无比。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南方二小上二年级,学校教学楼要进行大修,上级领导决定把课堂搬到学校附近的一个防空洞里,就在幸福村口。那时正是夏天,同学们头两天穿着短袖上课,冷得直哆嗦,后来都换上了长衣长裤。朱先生说,那个防空洞很大,后来里面还开过溜冰场,六毛钱可以溜一次,他就在那里学会了溜冰。

    毛先生是“85后”,爷爷奶奶是三三一厂的第一代职工,住在建设二村,他从小就在那里生活。上世纪90年代,他在南方一小读书,从家里到学校的必经之路有一个防空洞,入口小,洞很深,夏天凉快得很,三三一的职工和家属会去洞里避暑纳凉。当时,防空洞里有职工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里面有照明灯,还有石头做的桌椅,打扫得很干净。小孩子在里面写作业,大人可以打牌、娱乐,还有人在里面摆摊做点小生意,充满了人情味。后来,防空洞渐渐荒废了,现在经过,只见门上有一把生锈的锁。

    睡在楼顶的朋友,你们还好吗?

    一提到夏天,市民袁先生想到的是玩冰块和在楼顶睡觉。袁先生小时候,一家住在荷塘区华湘小区,父母在附近的冷库上班,负责运输冻猪肉以及冻副产品。上世纪90年代,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电风扇。夏天,孩子们经常跟着父母来到冷库,父母在里面工作,孩子们就在门口消暑、玩耍。袁先生说,运输完成后,冰块不用了,就会扔出来融化掉。孩子们会把手放在冰块上,瞬间凉凉的,大家开心得咯咯笑。

    小区几栋楼的楼顶是连起来的,比足球场还大,晚上特别凉快,大家平时打扫干净,没什么蚊虫。到了睡觉时间,各家各户就抱着草席和枕头,陆续来到楼顶睡觉。睡觉前,大人们会闲聊一会儿,问问对方家里老人的身体和孩子的课业。袁先生说,每家铺的草席隔了一些距离,不存在“抢地盘”的情况。天亮了,大家又收拾好各家的东西回去。

    2015年,为了建设长株潭城际铁路,华湘小区被征拆了,邻居们的来往变少了。袁先生说,不知道当年一起睡在楼顶的朋友们过得怎样,很想念邻居们和那些年的美好时光。

    暑假钻进树林,和小伙伴捉知了

    市民冯女士说,上世纪90年代初,河西大部分地区还是农田、菜地、果园。夏天,母亲每天清晨从菜地摘了时令蔬菜,挑到市场去卖。当时家里还没有电风扇,暑假里,她和妹妹吃完早饭先做一个小时的暑假作业,再跟附近的小伙伴去家后面的树林里。树林比家里更凉快,大家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玩耍。他们比谁爬树更快,谁捉的知了和毛毛虫更多。

    对于捉知了,冯女士很有心得。她说,捉知了前,先在树下听一听,哪棵树上的知了叫得最大声,然后轻手轻脚爬到树上,找到知了的确切位置,屏住呼吸后,以最快的手速捉住它。小伙伴从家里带来了补衣服用的线,绑住知了的腿,牵着线在树林里跑,知了怎么飞也飞不走。如果要玩别的游戏了,小伙伴们就会解开线,把知了放在树干上。

    单位宿舍装了吊扇,兴奋了好久

    1988年,黎先生刚到株洲北站上班,宿舍里还没有电风扇,晚上睡觉要自己打蒲扇,有时半夜睡得汗津津的,又起来冲个冷水澡。当时单位条件有限,只有在每年的评比、检查中评上“文明宿舍”了,单位才给宿舍安装一台吊扇。到1989年,单位条件稍微好一些了,给所有宿舍都安装了吊扇。刚刚用上吊扇的时候,黎先生兴奋了好久,晚上洗完澡坐在床上,仰头看着扇叶飞快地转动,清凉又幸福。

    上世纪90年代初,一台窗式空调大概要5000元,而黎先生的月工资才100多元,根本不敢奢望。90年代中后期,部分比较富裕的市民开始购买空调,普通工薪家庭大多还是用电风扇。当年,由于电力不足,安装空调前必须要申请,并缴纳电力增容费。那时,电表箱经常因超负荷跳闸,严重时线路烧毁。2000年以后,空调才慢慢普及。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