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掉旧思维 接受舆论监督新常态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刘小波

    今年来,本报开展了一系列舆论监督报道,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强烈反响。但从对待舆论监督的反应来看,还有少数部门和同志对舆论监督认识不到位、不准确。

    他们还抱着过去的旧思维,老观念,其表现往往是这样:要么把舆论监督视为部门工作的麻烦,对记者避之不及;要么踢皮球,把自己的责任摘得干干净净;要么打太极,采用“拖”字诀;甚至有的违规违纪行事,想要通过请吃和好处费来掩盖问题;也有一些胆大者,对记者发出威胁,要“封杀”“起诉”媒体;甚至有人还理直气壮地振振有词:党媒不为党讲话,却为老百姓讲话,就是不讲党性,就可能引发群体事件,就会带来不稳定因素……这种不去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思维,仍旧有不少市场。

    之所以抵触舆论监督,不外乎这几种情况:乱作为做了亏心事,害怕面对舆论监督;不作为不履职不尽责,害怕曝光被问责追责;慢作为不急群众之所急,害怕被谴责;还有的担心事情被报道了,太多人盯着不好开展工作……

    可以说,这样的同志远没有适应新历史时期的工作要求。他们的身体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脑袋里的思维还停留在十八大以前。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纵深推进,领导干部接受全方位监督已是常规,已成常态。在信息传播日益发达的时代,舆论监督已成为最经常最广泛最公开的一种监督方式。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已经成为新时代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就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接受监督,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决不能拒绝监督、逃避监督。”

    同时,少数同志缺乏媒体意识,有的遇事怕媒体、躲媒体、压媒体,有的不知如何运用媒体,这些都是本领恐慌、能力不足、跟不上时代的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

    在舆论监督成为常态的今天,学习好新理念,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才是推动工作的正途。

    (本栏目欢迎投稿,已发稿的作者请联系本报编辑部领取稿费。)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