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易小婉
朋友聚会,非要拉着我一起去看《花样年华》。要知道,这部片子我都看了上十遍了。王小波在文章里说,一位驻莫斯科美国外交官把《天鹅湖》整整看了三百遍,我和这位不幸的国际友人大有相似之处。在一片朦胧模糊的光影之间,我看到张曼玉穿着各式旗袍穿梭来去,不知道故事到底发展到哪个情节。
但有一点我是很清楚的:他们俩最后还是没有发展到那个情节。如你所知,这部影片的导演脑袋有点“秀逗”,在男女关系问题的处理上,导演一直丧失原则地违抗观众意愿,奉行“偷着不如偷不着”的原则,吊起观众的胃口,让他们在希望中失望,在失望中绝望。好,我喜欢。这就跟中国人的饮食一样,“吃药不如吃肉,吃肉不如喝汤,喝汤不如闻香”啊。
中国人喝汤之频繁讲究、汤种类之繁多、汤料之古怪首推广州。究其原因,大约是在我国南方,尤其是广东,由于天气炎热流汗多,体内水分损失也较多,人们都把喝汤作为每餐吃饭的必需品。没有汤便吃不下饭,没有汤便觉口干咽燥。每餐饭前,先喝一碗半碗汤,才开始吃饭,喝汤成为广东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有一则关于广东人的笑话说:一个外星人落到地球上,北京人说:可以用来做研究;上海人说:不如办展览赚钱;广东人则兴奋得双眼放光:拿来煲汤!
广东人煲汤自有一套独门秘笈。在我等外行俗眼看来,情形大抵如下:在有肉的汤里放入搭配方式千奇百怪的蔬菜瓜果、各种面目可疑且可怕的调味品,还有号称兼具调理和滋补功能简直是无所不能的若干药材。这样放在文火上数小时煲出来的汤,或浓郁,或鲜甜,或药香扑鼻——喝一口感觉真能延年益寿。
广东人娶老婆也是按煲汤手艺高下的标准进行。所以如果你到广东做客想要夸奖主妇的话,拜托不要用什么漂亮温柔之类好看不好喝的词语,只要你赞扬她:“阿嫂好靓汤哦”,她便会喜不自胜,把你当上客看待。同理,广东女人宁愿听到自家男人说“老婆,你煲的汤很好喝”,比自家男人说“老婆,我爱你”还中听,广东女人对丈夫的爱,都严严实实地煲进那一大锅热腾腾的“老火靓汤”,爱浓汤也浓。
水泊梁山的好汉们,对革命成功的理解是“大块吃肉”,毕竟在靓汤时代之前,斯为世间最甘美之物。要知道,洪迈他老人家时世维艰的时候,还用水泡饭吃呢!“水饭恶冤家,些水姜瓜。尊前正欲饮流霞,却被伊来刚打住,好闷人那。不免着匙爬,一似吞沙。”(洪迈《夷坚三志》卷七) 吞沙滋味如此难受,可以想象,假如好汉们有了随时大口吃肉的条件,其理想诉求必定是小勺喝汤。处于大口吃肉阶段的人,自体会不到喝汤的妙处。大鱼大肉是刚从温饱线上挣扎过来的梦想,喝汤则是奔小康的路数。而要做到闻汤识女人,那不但要胸怀大康的壮志,还必定要有一个好的厨娘。
据说,慈禧太后有阵子吃腻了山珍海味,要求厨子们不得在御膳中加入任何荤腥——慈禧太后早过了大口吃肉的初级阶段,而厨子们也在“吃肉不如喝汤”上达成了共识,都在汤上做文章。然而,慈禧如何可以随便打发,素菜汤无论如何还是缺了味道,总之慈禧不满以至大怒:再不奉上鲜美的膳食,统统砍头。总管找着了一退休在家御厨,央他救大家一命。老厨师思谋再三想出了法子,敖了一锅海鲜,把毛巾搁里边煮上一宿带进宫,然后把毛巾泡在冬瓜之类清口的汤里,让汤里隐隐飘出点海鲜味,终于让慈禧满意。
曹丕当年在给吴质先生的信中,也愉快地畅谈这种最高境界:“过屠门大嚼,虽不得食,贵且快意。”这种感觉,可跟葛朗台同志在地窖数钱听金子的声音相媲美,与阿凡提大叔闻完肉香让巴依老爷听钱响的化境不差分毫。
试想,在清淡典雅的现代居室里,一束壁灯柔和地照在洛可可风格的餐桌上,厨房一阵声响过后,熟悉的汤香拂鼻而来:老婆的手艺,没错的。喝汤之时,四目相对,脉脉无语,霎时间已尽万言。这等浪漫,实在是伊甸难寻。只可怜张曼玉和梁朝伟,一次次地买回快餐,嘴里味同嚼蜡,心里想着不能爱上的人,此时此刻,只能长叹一声:恨不相逢未煲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