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子楼里的夏天:潮湿闷热,简单快乐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策划/谢中良 罗佳 执行/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任远

    7月的株洲,烈日灼烤大地。在空调房里吃冷饮、吹冷气,是现在许多人在酷暑里的标配。在上世纪80年代,没有手机和WiFi,住在城市筒子楼里的人们又是如何度过炎炎夏日的?记者采访多位亲历者,请他们讲述那些年的夏日记忆。

    筒子楼里潮湿闷热

    7月11日下午5时许,石峰区清水塘广场上,金色的阳光透过树枝洒在地面。而在63岁的杨爱国的记忆里,这里曾是另一番光景,“路边立着几栋筒子楼,我和妻子结婚时就住在这里。”

    筒子楼里条件简陋。房间狭窄逼仄,中间连着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廊两侧的房间依次排开,几家人共用厨房和厕所。

    到了夏天,热气腾腾的厨房里,传来锅碗瓢盆的声音。“女人们在灶台前忙碌,衣服被汗水浸湿一大半。男人们光着膀子站在门口,汗珠控制不住地从毛孔向外冒。只有小不点们似乎不怕热,光着屁股在走廊里追逐打闹。”杨爱国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情景。

    同样对筒子楼印象深刻的,还有68岁的株化退休职工唐云和。“天气一热,公共厕所的气味格外难闻。但大家也顾不得那么多,排着队,提着水,站在公共厕所的下水道旁,用毛巾擦洗身上的汗臭。”他回忆。

    房间里,一台老式电风扇吱吱地摇啊摇。“若实在热得难受,人们就往地上泼点水,再用风扇吹干,一会便凉快不少。”唐云和说。

    难忘那融洽的邻里关系

    筒子楼的夏天是拥挤而咸湿的,但融洽的邻里关系给沉闷的天气增了许多色。

    杨爱国说,当时住在楼里的,都是和他差不多年龄、工作时间不长的小青年。每天下了班,大家都喜欢聚在一个单身男同事的房间里。他家摆了一台老式电视机,需要手动调台。“天气太热了,大家又不想起身,就坐在沙发上,用一根长棍子去‘远程’调台。”

    “不看电视的时候,人们拿着蒲扇、搬出竹铺,坐在楼下歇凉聊天。”原外贸公司职工李陈平回忆,他每天用冷水抹净竹铺,躺上去十分舒服,“只是要小心头发,竹缝里嵌进几根头发,翻个身就会被扯断,绷得脑袋疼。”

    “现在想来,那时的夏天简单又快乐,好像也不那么热。”杨爱国说,可惜楼里的居民早已各奔东西,当年的建筑也在前些年轰轰烈烈的棚改浪潮中改头换面。

    如今,杨爱国常常在太阳落山、暑热褪去后,回到清水塘广场散步。树上的知了唱起了歌,让他又回到了当年火热的夏天。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