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在“长者餐厅”就餐。 通讯员供图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邓伟勇 通讯员/周益民
每天中午12时左右,位于天元区谢家冲社区的“长者餐厅”就开始热闹起来,餐厅内坐满了老人,不少老人体验后大赞既美味又便利。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长者餐厅”36家,另有10家正在选址或建设,预计年内将建成并投入使用。
实惠方便,老年人频频点赞
体验
7月8日下午,记者在天元区谢家冲社区的“长者餐厅”看到,不少老人用完餐后正在休息区娱乐。
“这里的饭菜味道不错,不咸不油适合老人。”去年9月,该“长者餐厅”开张以来,88岁的赵英卫和老伴每天都过来。因年事已高,不方便做饭,子女也要上班,此前老两口每天用餐一直是个难题。
为解决居家和社区老年人用餐难题,2020年,我市试点启动“长者餐厅”建设,当年就有26家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长者餐厅”36家,为全市老年人提供就餐送餐服务10万余人次。
记者询问了解到,报名到该“长者餐厅”就餐的老人经街道办等相关部门审核后,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确定就餐费用。长者餐厅就餐12元/餐,送餐上门15元/餐,年满70周岁的长者,还可申请惠老卡享受相关优惠。
我市的“长者餐厅”坚持公益属性,饭菜价格低于市场价。这是“长者餐厅”受追捧的原因之一。
走访中记者发现,老年人选择“长者餐厅”,除了食物更符合老人特点,心理需求的满足也是一方面的原因。“不仅实惠方便,还帮我们解决了做饭的麻烦,而且我在这里结交了许多朋友,大家有说有笑,感觉心情好很多。”不少老人袒露心声。
餐厅“造血能力”亟待提高
隐忧
群众满意,运营企业又感受如何?石峰区响石岭街道“长者餐厅”运营已有一年多,经过细心经营,来此就餐的老人呈上升趋势,但运营方负责人左重阳坦言,目前仍未达到收支平衡。
在左重阳看来,“长者餐厅”不够“旺”,一方面是本地老年人更倾向于自己在家做饭。另一方面,目前综合考虑成本,早餐5至8元不等、中餐定价12元,由于资金原因很难再降低价格。有些老人认为还是不够便宜,宁愿自己买菜做饭。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就餐需求不固定且量少,预约人数不稳定,导致成本升高。
石峰区清水塘街道“长者餐厅”由原清水塘老年人护养院食堂改造而成,目前主要服务对象是护养院的老人。“做大规模、降低成本,仍是未来努力的方向。”运营方负责人说。
经过探索,响石岭街道“长者餐厅”的运营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工作人员每周制定适合老年人的营养膳食,并提前上墙公布——三菜一汤,确保营养丰富,并依据季节变化推出适合的套餐。老年人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点菜,出行不便的老人还可享受送餐上门服务,餐厅单日最高就餐人数达280余人次。
餐厅还可接待生日、家庭聚会等聚餐。“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们的支出。”左重阳说。
品牌化运营确保“行稳致远”
破题
“长者餐厅”面向60岁以上老年人等特定对象,受老年人消费观念影响,如果就餐送餐价格高,老年人不会选择,如果价格低,经营者就可能难以为继。
如何避免“长者餐厅”遭遇“一边点赞如潮、一边无奈关张”的尴尬,实现健康可持续运营?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探索。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除了观念问题导致部分老人不愿去社区“长者餐厅”就餐,更多人并不排斥餐厅,而是对其服务存在疑虑。对此,市民政局局长易湘东介绍,按照本土培育、外地引进“两手抓”的原则,我市“长者餐厅”朝着品牌化、连锁化运营的路径发展。
目前,本土的盛康、夕乐苑两家养老机构在城区广泛布点“长者餐厅”,占到全市“长者餐厅”总数的53%;石峰区从江苏引进品牌养老运营商东方惠乐,将“长者餐厅”嵌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依靠中心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各类康复服务吸引老年人,“长者餐厅”日均就餐送餐数量达到100余人次。
“小餐厅,大民生。”易湘东说,我市将持续在科学布局、投入保障、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在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上做文章,让“长者餐厅”既叫好又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