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将打造全省首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果展示基地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基地规划图。 通讯员供图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杨凌凌 通讯员/崔林

    7月6日,市生态环境局、市清水塘投资集团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双方将携手创建全省首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果展示基地,预计年底建成。基地将通过声光电等形式展示株洲市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历程,构建绿色发展“新生态”。

    1

    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在株洲的生动实践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1年3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我市湘江风光带考察湘江综合治理工程的周边区域,今年是十周年。为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株洲的生动实践,株洲市生态环境局、清水塘投资集团携手在清水塘片区创建全省首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果展示基地,形成“两山”理念发源看安吉,实践成果看株洲的效果,打造一批有株洲特色的生态环境系列文化产品,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果展示基地由两个项目组成。一是生态环保文化主题大楼。整个大楼由互动式展厅(100平方米)、环保信息咨询中心(220平方米)、前厅(112平方米)、一二三层过道(370平方米)组成,主要通过声光电等形式展示株洲市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二是清水塘生态文明主题公园。在生态环保文化主题大楼前公园内,通过设立宣传板、标识、雕塑、照片墙等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株洲的生动实践。

    2

    生态文明理念

    贯穿各领域

    “只有不断增强市民守护生态文明的自觉行动意识,才能科学推动‘两山’理念实现转化。”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在探索“两山建设”的过程中,株洲市持续塑造自身生态文明城市品牌,打造生态文明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市生态环境局通过在全省率先出台《株洲市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意见》,并在全省率先完成“四严四基”试点任务,为全省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制度体系的建设探索了路径、打造了样板,获得生态环境部的肯定,典型经验在全国推介。

    市生态环境局先后承办全省、全市“6·5”环境日主场活动,全方位、深层次展示了株洲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形成了《蝶变》《生态文明之歌》《光荣与梦想》等一大批极具株洲特色的生态环境文化产品。大力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六进”活动,覆盖群众达200万人。此外,为株洲争取到“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称号,在省环保督察“回头看”期间,被上级通报宣传工作成效全省第一。

    3

    打造生态文明成果

    展示重要窗口

    清水塘老工业区是株洲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在这15.15平方公里内,数百家冶炼、化工厂陆续布局,曾创造了160多项全国第一,工业总产值一度占株洲的30%以上,累计向国家上缴税收近500亿元。在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这里“三废”排放量曾一度占全市的2/3,2003年、2004年株洲也因此连续两年被列入“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

    为摘掉头上的“黑帽子”,株洲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意志,打响了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安排200多名党员干部常驻一线、挂图作战。到2018年底,包括中国企业500强之一株洲冶炼厂在内的261家企业全部关停搬迁到位,3万职工、3万居民得到妥善安置。株洲在绿色转型方面为全省乃至全国贡献了株洲智慧、打造了株洲样板。

    同时,株洲积极培育新动能,16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加快建设,轨道交通、服饰产业过千亿,一批过2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基本形成了现代绿色发展产业体系。2020年在新冠疫情影响、清水塘老工业区大批企业关停的背景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7%,增速均居全省前列。株洲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不误、两促进。

    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工作不能是“独角戏”,必须借势借力,打造一批极具特色的生态环境文化产品,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进来。在“两山实践”探索中,株洲特别注重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生态环境实时监管“一张网”,将守护绿水青山纳入全时全域管理范畴;将生态与经济、社会、文化及地方治理有机整合,推动区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更趋现代化。

    昨日的签约仪式上,双方表示,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果展示基地为试点,挖掘生态文化特色,总结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生态文明成果建设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普通居民享受生态文明发展的红利。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