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40天的“三伏”天就要来了 这些知识先收藏起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天气热得很不友好,不论在室内还是室外,最大的感受就是——闷热!不少人感慨,这还没到“三伏”呢,就这么难熬,到了“三伏”可怎么办?没错!今年这个“三伏”确实不会太好过,因为它有40天!

    “三伏”是怎么算出来的?

    众所周知,“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说的就是三伏天起于夏至来临后的第三个“庚日”。“庚”指的是天干数字,一般每十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

    据此推算,今年入伏时间就是7月11日。入伏后,我们经历的第一个10天叫做初伏(也叫头伏)。而后,我们将进入中伏(也叫二伏)。立秋节气过后的第一个庚日则称为末伏(也叫三伏)。一般来说,初伏与末伏固定是10天;中伏的时间则不固定,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这主要由夏至到立秋之间一共有几个庚日来决定:有四个庚日则中伏到末伏间隔为10天,有五个庚日则间隔为20天。今年就恰逢20天的中伏,这也是从2015年起,连续第7年的加长版三伏天了。

    “三伏”如何“防”?

    众所周知,三伏天过不好,就很容易生病,在人体内留下病根,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等。

    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等生病之后再去治病,而是学会防病。所以,想要身体好,三伏重在“防”。

    1. 防寒

    夏季虽然天气热,但受到冰箱、空调等现代化家电的影响,我们所食所处都与寒凉脱离不了关系。长此以往,人体容易出现中气内虚,风寒易趁虚侵袭导致疾病,因此,大家应该尤为当心。一是颈椎防凉,二是喝水不要太快,三是肠胃防凉。

    2.防暑

    中医认为,夏季暑气盛行,人体常见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津液,会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中暑者多为高温环境中工作的户外工作者,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

    因此,大家平时在户外活动时要避免太阳直接暴晒,赤膊烈日下工作,容易灼伤皮肤,也容易中暑。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尽量减少外出。及时补水,少量多次,加强房间通风、降温。

    3.防湿

    夏季雨水多,湿气较盛,身体容易被湿邪侵袭。如果此时再过食生冷寒凉,容易造成脾失健运,最后导致湿气内生。

    湿气在体内滞留时间太久,往往会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皮炎湿疹、精神萎靡、四肢乏力,甚至诱发关节炎等健康问题。

    “三伏”怎么吃?

    三伏天湿气极盛,湿性重浊,湿邪最易伤脾,常使人四肢发软、胸闷、食欲不振。三伏天的中医食疗文化由来已久。在食补时,以下几点十分有益。

    1.瓜菜清热。冬瓜、黄瓜、苦瓜、山药、芹菜等都是清热祛湿佳品。黄瓜生吃最好,苦瓜是体热者最好的选择,炒冬瓜籽可以祛湿,把西瓜皮洗净炒菜吃也能清热,薏米红豆可达到良好的祛湿效果。

    2.酸能生津。流汗过多可耗气伤阴。因此,多吃酸味食物可起到预防作用,且能生津解渴,增强食欲,帮助消化。酸味食物包括很多水果,如柠檬、乌梅、山楂、番茄、葡萄、菠萝、芒果、猕猴桃等。

    3.多食鱼类。各种鱼不仅营养丰富,而且也有其自身侧重的养生功能。如鲫鱼汤祛湿,常见的草鱼有暖胃明目之效;鲈鱼则能补益肝肾,无腥味,红烧、清蒸、炖汤均可。

    4.多食豆类。宋代医著《朱氏集验方》载有“三豆汤”之方,即绿豆、赤小豆和黑豆。绿豆、赤小豆清热、解暑、利湿,黑豆健脾补肾。“三豆汤”取上述三种豆类各20克,洗净浸泡1小时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滚后转小火慢煮1小时,豆子开花后也可放入适量的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可一周喝两次。

    (本报综合)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