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站 扩容改造项目实现通水调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站扩容改造项目效果图。 受访单位供图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易蓉 通讯员/曹姝霖

    6月30日,株洲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站扩容改造项目(以下简称市生活垃圾处理站改造项目)实现通水调试。

    作为我市重点项目,也是落实长江经济带环保问题整改和省级环保挂牌督办整改销号的政治任务,该项目是如何在不到1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三层叠加式综合处理车间的建设和7.2公里管网的铺设,还同步完成设备咨询、财评、采购、供货及安装调试等工作?

    为此,记者深入项目一线,探寻如期通水背后的故事。

    为何而建?

    株洲市南郊垃圾填埋场位于荷塘区桐梓坪村,是株洲市区唯一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其渗滤液处理系统于2004年建设运营,由于生化段运行不正常及膜老化等问题,其实际处理能力仅为100吨/天,导致库区内积存渗滤液较多,并且不得外运处理。

    2019年10月,国家《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株洲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外排入河问题”;2020年10月22日,国家长江办来株实地调研,提出“超量污水外运不规范,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求举一反三落实整改要求。

    为根治这一难题,去年11月28日,我市启动渗沥液处理站扩容改造项目建设,由市水务集团投资建设运营。该项目成为我市重点项目,也是落实长江经济带环保问题整改和省级环保挂牌督办整改销号的政治任务。

    经市委市政府特批,该项目按照应急处置工程模式推进。

    如何实现?

    按照设计,该项目包含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站扩容改造以及新建尾水外排管道,实施原址扩建,处理后的达标尾水通过压力专管输送至株洲市龙泉污水处理厂,全长约7.2公里,项目要在2021年6月底通水调试,8月底完成建设。

    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完成?

    记者在现场看到,施工现场地形就像一个小口袋,四周全是山体,施工难度非常大。为此,该项目引入工序构筑物叠加方式,将项目占地面积从理论上的近万平方米,缩小到了约2000平方米;遭遇复杂地质情况,工作人员驻守现场直至每一根桩成形,确保桩基质量;遭遇地下水反复涌出情况,工作人员挖设盲沟,埋管引水,解决施工难点;遇到超4000立方米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工作人员则日夜轮班值守。

    由于渗滤液自身可生化性不强、降解难度大,老旧垃圾场渗沥液COD处理甚至一度成为世界级难题。为此,市水务集团成立项目小组并组织水质专员反复检测,安排技术团队考察调研,最终,在原设计工艺路线基础上,采用更为先进的芬顿反应处理工艺,提升祛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

    在“小雨大干,大雨小干,停雨拼命干”的策略之下,“水务铁军”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6月30日通水调试的阶段目标。

    作用几何?

    “待8月底完成设备调试、工艺调试、附属工程等建设,项目便可正式投产。”市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该项目采用了“生化+MBR+Fenton(芬顿)+BAF(曝气生物滤池)”的处理工艺,将高浓度、高毒性、成分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降解成了易处理、低毒性的小分子物质,确保出水水质全面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要求。而处理后的水再通过长度约7.2公里的干管,输送到龙泉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项目投产后,我市的垃圾渗沥液处理能力,将由300吨/日提高到800吨/日,渗沥液的搜集范围将覆盖南郊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中转站、餐厨及厨余垃圾处理厂以及新建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的污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