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马踏飞燕” 为什么从不拍正面照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国宝“马踏飞燕”侧面照。 图片来源网络

    1969年9月初,甘肃武威县某生产队的村民在挖防空洞时,发现了一个墓室,里面放着不少陪葬品。当地政府赶紧向上反映情况,很快有文物工作者来到现场。墓室里出土了各种铜人、铜车、铜牛近200件,其中就有举世闻名的“马踏飞燕”(也叫“铜奔马”)。

    这匹高仅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厘米的铜马,重量有7.15公斤,而飞马脚下的龙雀却巧妙成了整件雕塑的支点。整体上看,“铜奔马”是汉代人勇武豪迈的气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现,反映了汉王朝的强大与富足。

    马的胸前刻有“冀张君骑一匹,牵马奴一人”,可见它的主人应该是冀县(今甘肃天水)人,而马与墓主相关,或许正是以死者生前坐骑为原型,或者专为死者订制的“天马”。原文中记载的“牵马奴一人”,是在提醒人们,跟这座雕塑配套的,应该还有一个人俑。不过,若是天马正在云间飞驰,还能脚踩龙雀,说明速度极快,那么这位牵马奴还能顺利牵引飞马,想来也不会是普通人。1983年,“铜奔马”的形象被正式确定为我国的旅游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

    人们一般看到的“铜奔马”照片都是侧面,即使是搜网络上、博物馆官网的照片,也很难发现这匹神马的正面照。这是为何?原来,马的正脸高度还原了急速奔跑中的马形象,但显然已经跑疯了,不但表情失控,面部表情都有点扭曲了。因为正面的表情看上去过于有喜感,让人难以和灿烂的青铜文明联系起来,影响了文物本身的气质。当然,之所以始终“侧身”见人,除了上面那个原因之外也是因为以马为造型的大型铜器,侧面能够更好地展示它的线条美。

    (本报综合)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