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渔村”入口,渔村场景新颖别致。 记者 成姣兰 摄
近日,我市启动禁捕水域“四清四无”回头看专项行动,再次对鱼类经营主体、餐饮单位等开展全面排查。排查整改了一批问题,同时也发现,长江“十年禁渔”政策下,原先以河鲜、江鲜为主打菜的鱼类餐饮店,一部分已消失,一部分悄然转型,生意红火。
□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成姣兰
缺吸引力,有的店一中午没一个客
2020年初,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从2020年1月1日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禁止对天然渔业资源进行生产性捕捞。株洲以“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长江流域禁捕水域野生鱼鲜为目标,启动“打击市场销售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非法捕捞渔获物”专项行动。
行动中,大批河鱼店按政策将“河”改为“活”。今年6月,距离专项行动开始正好一年,这些活鱼店状况如何,记者进行了走访。
财富湘江小区外的“老渔船活鱼店”是去年被整治的店铺之一。改名后的店铺,昔日的影子仍在,生意却不再红火。中午11点,记者来到店里,工作人员热情迎接着当日的稀客。但听说是采访,顿时没了兴致。同样无精打采的,还有店铺大堂排列而坐的六七个厨师和帮厨。当天中午,他们未等到一个客人。
王女士在该店做了多年,目前负责日常经营管理。她说,1公里内19家鱼店,他们做得最早。附近经营鱼店的老板,多数为“土著”居民。征地拆迁后,守着少量未拆的土地和房屋,搭个棚子,简单装修下开个河鱼店,比打工强不少。如今招牌鱼没了,店铺环境又缺吸引力,生意自然差了很多。王女士带记者转了一圈,墙角依稀可见水浸泡过的痕迹。
说到转型,王女士表示“没想过”,称“随时面临征拆,要装修转型,风险太大”。
记者开车从建宁大桥沿江一路往北,来到京港澳高速桥附近。18.8公里内,这一段的河堤边,曾经一块招牌一个坪、几个池子几间包厢的鱼店,已经不复昔日的热闹。走访得知,因为禁渔后养殖鱼价格翻倍上涨,没了竞争优势的他们,有些离开了餐饮行业,有些寻了更好的店面,重新出发。
品牌店布局生态养殖,形成全产业链
危机育先机。没有河鱼,吃货们对好鱼的需求却没减。在禁渔政策下,滨江南路“茅屋柴火鱼店”没有转身歇业,而是向外寻找出路。
东江湖天然水域养殖的鱼,经乡里土茶油翻炒,筒子骨高汤煮之,柴火烹饪下,仅凭简单的农家手法,便紧紧抓住了食客的胃。
在“彭厨鱼店”,“江外江”和“大湖雄鱼”两个品牌鱼类最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店在2018年开业前,就在全国各地寻找货源,主要以有机鱼为主。由于品质好,这里的鱼受到食客喜爱,几乎成为每桌的必点菜。该店也成功与旁边的“彭厨海鲜”实现差异化经营。
好食材,是食客永恒的追求。特别是在更讲求健康的当下,谁抓住了鲜味的源头,谁就抓住了市场。在餐馆纷纷寻找更健康天然的鱼类食材时,高端餐饮店已开始布局生态养殖,形成从养殖到餐饮的全产业链。
清晨,满载鱼货的卡车从攸县一山塘出发,赶往食客的餐桌。2019年,“老渔村”开始布局生态养殖,在攸县承包了100多亩山塘,利用当地山泉水养鱼。目前,基地已承担了该品牌5家店大部分的原料供应。
供应链打造并不是简单的事,生态养殖设备、运输车、自养设备等都是大投入,也需要长远的规划。据了解,“老渔村泉水鱼”正计划注册商标,谋求品牌化发展。品牌负责人龙婷介绍,目前正是鱼类餐饮的转型期,他们在抓好食材来源的同时,更希望传承株洲的渔村文化。通过前期的湘江溯源调查和走访,目前“老渔村”正在升级改造,要用食材和场景,留住鲜味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