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文醉心于收集古建筑。 记者 张媛 摄
□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张媛
“门外有田屋后山,日中影盖夜光斜。稚子拾果翁炊火,青烟未尽半生过。”今年54岁的李四文在天元区群丰镇80余亩的紫薇山庄,写下这首诗聊记半生。
山庄里伫立着几幢古建筑,不少古树名木点缀其中,小桥流水,清幽静溢。要不是偶尔闯进来的汽车声,身在其中的人们还真以为穿越到了古代。
从事建筑行业的李四文,同时也是一位“古建筑痴人”,他花了30多年的时间,在全国各地收集了30多套古建筑,存放在山庄里。如今,跟上乡村振兴的步伐,李四文带着这些无价之宝与天元区石三门响福里古建文化博览园项目结缘,通过这种方式让古建筑重生。
“想留住先人的些许印记”
说是痴人,一点也不为过。李四文说:“给我一张古建筑的照片,我一眼就能准确地看出这是出自哪个朝代,出自哪个地域。”
为练就这双“火眼金睛”,李四文寻遍全国各地古建筑,拜访这方面的专家学者,寻找当地关于古建筑的故事。“每每看到一些古建筑被糟蹋或被沦为柴火、朽木,我就非常心痛!”李四文说。他很想留住先人的些许印记,让后来人还能切身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勤劳。
2012年,李四文在江西考察时,被一栋非常破旧的明代建筑吸引。“当时,里面住着一对农民老夫妻,一贫如洗。我想,我要是将古建筑买下来,也能为他们减轻生活负担。”李四文说。
但事与愿违。三顾老夫妻家之后,李四文都没能成功买下来。在李四文离开之前,男主人长叹一声:“再穷,我也不能卖掉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呀!”李四文被怔住了,一个农民有这样的境界,让他汗颜,同时,也让他庆幸,庆幸这幢古建筑有一个好的主人。
可是,2014年,李四文在江西寻访到的一幢古建筑就没这么幸运。
在与房东签订买卖合同,一个礼拜后,李四文来收房子。见到的却是一片灰烬,李四文痛心疾首,询问才知,由于古建筑的产权分配不均,房东将房子付之一炬。
如今,人们保护古建筑的意识提高了不少,政府也有所作为。李四文说,安徽黄山市政府就出台了“谁动谁判刑”的保护古建筑政策,“毕竟,个人的力量太单薄了。”
“与古建筑聊天,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期待和收获”
破旧的古建筑被买下来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古建筑的拆、运、重装、修复、设计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李四文沉浸在此。
2004年,在安徽宏村,李四文“相中”了一幢古建筑,是清朝早期的一幢小官厅,被遗落在巷子深处,长满杂草和青苔。但依然清晰可见的徽派建筑迷人制式,让李四文挪不开眼。
经过一番商议,李四文最终以30万元的价格买了下来。“光拆房子,我和当地的匠人师傅们就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李四文回忆说,“为了避免拆除时破损,工人师傅们只能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一点地慢慢拆。”
小到一块雀替,大到一根梁,小官厅的每一个零部件都需要编号。李四文说:“共编了500多个号,重装的时候,如果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
“重装的过程最令人兴奋!”李四文说,这就像在和古建筑聊天,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期待和收获。
为了能够完好无损地重现小官厅的风采,李四文从当地聘请了木工、砖工、瓦工等20多名技术人员,花了整整10个月的时间重装和修复。“我们每天吃住在一起,讨论着,这一根梁需要如何修补,那一块石板需要怎样打磨,这个雕花需要补什么样的漆,那个角落缺什么韵味……”李四文回忆着当时的场景。
“我只是30多幢古建筑的临时保管员”
酒香不怕巷子深,李四文收集的古建筑在业界影响力很高。去年11月,李四文“带着”他的古建筑与石三门响福里古建文化博览园项目结缘。
“我只是30多幢古建筑的临时保管员。”李四文说,养在深闺,不如惊艳四座,收购古建筑的初心就是想让古建筑为这座工业城市沉淀些许故事。
“紫薇山庄现有名贵花木、部分古建筑将会迁移到石三门现代农业公园,进行修复,建设成为艺术馆、体验馆、古建民宿、道路及园林景观等。”李四文说,特别是清华美院院长鲁晓波将带来艺术工作室团队,让古建文化博览园更有生命力。
据了解,该项目占地面积约81.17亩,计划移建艺术馆1幢,精品古建筑5幢,总建筑面积约5096平方米,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围绕鲁晓波艺术馆进行深度打造,形成独具特色,极具影响力的区域特色地标;第二阶段充分挖掘、复原、注入、提升当地历史人文内涵,通过牌坊、门楼、古宅、广场等核心景观,形成完整的古镇风貌与氛围,打造成中国古建文化第一园。
李四文很激动,因为他收集的这些“无价之宝”有了更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