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黥面。 网络供图
黥(qing)面:亦称“文面”。文身之一种,因剌于额部、颐部或颊部等面部,故名。
云南独龙族、海南黎族等尚存此俗。台湾高山族泰雅人以黥面为特点,曾有“黥面番”之称。
黥面由原始时代的涂面(涅面)习俗演变而来。按惯例,有此俗的族群,女子成年时必须黥面方能结婚。
独龙族黥面
独龙族妇女文身的部位主要侧重于脸部,因此常称之为“画脸”“文面”。每当少女长到十二三岁时,便要文面,以象征成年。
据史籍记载和民间的传说,独龙族妇女文面习俗的由来,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近两三百年来,藏族土司和傈僳族奴隶主的势力不断深入独龙族地区,对独龙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特别是年轻、漂亮的独龙族妇女,常常面临着被掳走他乡的危险。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独龙族妇女只好采取一种消极的自救办法:用锅烟子涂抹脸颊,甚至宁愿忍痛把自己的脸染刻成永远洗不掉的“黛墨青纹”,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久而久之,形成了文面的习俗,并一直延续到解放初。
黎族黥面
女儿身上的文身都是参照母亲的文身刺的,母女的神灵图案也要完全一致,从而保证族群最鲜明的标志延续下去。
泰雅族黥面
泰雅人素以男性骁悍、女性善织闻名,文面习俗正与这两大特质攸关。泰雅少年需经过馘首的洗礼,证明其勇敢强壮后,才能在下巴处刺上“颐纹”;而泰雅少女则要学会织布技巧,且在保有处女之身的情况下,才能在嘴耳之间刺上“颊纹”。经过完整文面的泰雅族男女方有资格婚嫁,生时受到族人的认可、敬重,死后则可顺利通过“彩虹桥”,到达祖灵承诺的安息之乡。
(据中国民俗学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