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蓝天的美丽株洲(资料图)。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谢慧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杨凌凌 通讯员 崔林
盛夏时节走进株洲,满眼葱葱郁郁,顿觉清凉。
作为“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绿色,是株洲最亮丽的颜色,也是神农福地加快振兴发展的“最美底色”。
6月3日,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2021年株洲“六·五”环境日宣传活动在渌口区启动。株洲以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成绩,向环境日献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市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13年的214天增加到2020年的317天,优良率和空气质量居长株潭第一,空气质量改善率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十,全省排名第一。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株洲坚持不懈的“绿色行动”。
1奏响搬迁改造的“独奏曲”
自然界深深浅浅的绿,最美,却最为难“调”。
清水塘老工业区是株洲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在这15.15平方公里内,数百家冶炼、化工厂陆续布局,曾创造了160多项全国第一,工业总产值一度占株洲的30%以上,累计向国家上缴税收近500亿元。在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的同时,这里“三废”排放量曾一度占全市的2/3。2003年、2004年株洲也因此连续两年被列入“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
为摘掉头上的“黑帽子”,株洲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意志,打响了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安排200多名党员干部常驻一线、挂图作战。到2018年底,包括中国企业500强之一的株洲冶炼厂在内的261家企业全部关停搬迁到位,3万职工、3万居民得到妥善安置。株洲在绿色转型方面为全省乃至全国贡献了株洲智慧,打造了株洲样板。
2奏响污染防治的“进行曲”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历经污染之苦、发展之惑的株洲,更能领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和内涵。
通过对空气质量一微克一微克地抠,积极在控尘、控车、控排、控烧、控煤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市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13年的214天增加到2020年的317天,空气综合指数实现“连年降”。2020年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居全国第十、全省第一。株洲实现蓝天常伴、白云常见、繁星常亮。
通过对河流水体一条一条地清,坚持“治源、治污、治岸”系统治水,全力打造渌水省际样板河,洣水水质长期保持或优于Ⅱ类,湘江株洲段水质2016年从Ⅲ类提升到Ⅱ类,渌江水质2020年从Ⅲ类提升到Ⅱ类,全市主要江河水质实现了Ⅱ类水。株洲留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
通过对污染场地一寸一寸地治,全力对土壤污染削存量、控增量、防变量,全面消除环境风险隐患,累计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76.3万亩,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
3奏响转型升级的“协奏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株洲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取得显著成果,究其原因,在于改革创新治理体制,重拳出击重点难点,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努力实现标本兼职。
近年来,株洲全力算好了民生账、长远账、生态账,在全市大力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一大批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大幅退出,全市累计关停污染企业1703家,关停畜禽养殖场1857家。
同时,株洲积极培育新动能,16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加快建设,轨道交通、服饰产业过千亿,一批过2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基本形成了现代绿色发展产业体系。2020年在新冠疫情影响、清水塘老工业区大批企业关停的背景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 13.7%,增速均居全省前列。株洲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不误、两促进。
4生态文明建设谱写新篇章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抓好今年工作,对于顺利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至关重要。如何让城市更美好、更生态、更宜居?株洲的答案是:绿色低碳。
其中,推动株洲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被摆在重要位置,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必须要迈过去的坎。
从“十大公园十大湖、一江八港六走廊”的加快推进,到路边、水边、山边、村边、宅边植树造林力度的不断加大,再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国土绿化行动、厕所革命、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等深入推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2%,城市绿化率达到45.6%,居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城在绿中,路在林中,人在画中,景秀山水跃然眼前。
随着《蝶变》《生态文明之歌》等一大批极具株洲特色的生态环境文化产品的不断打造,它们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镌刻着美好的记忆。绿色饮食、绿色出行等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已成为株洲市民的新时尚,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新闻链接
“六·五”环境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口号。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出席会议的113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名代表建议将大会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建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要求联合国机构和世界各国政府、团体在每年6月5日前后举行保护环境、反对公害的各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