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高考骗局”须多方发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青 萍

    近日,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梳理汇总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诈骗案例和虚假信息,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明辨网络谣言,谨防上当受骗。

    每年高考季,都是涉考类诈骗案件的高发期。从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梳理汇总的诈骗案例可见,不法分子围绕“高考答案”“押中真题”“作弊器材”“替考代考”“内部指标”“机动计划”“低分高录”等套路做文章,都是为了误导考生和家长,最终实施诈骗。

    而这些“高考骗局”,旁观者一般比较容易洞察其真伪,但对一些陷入“高考焦虑”的考生和家长而言,识破骗局远没有那么容易,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进骗子设置的陷阱中。加之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人际沟通和支付手段都十分发达,“高考诈骗”很容易与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纠结在一起,使骗术更具迷惑性,考生和家长更容易成为牺牲品。

    高考防骗预警一再警示考生和家长,高考和高招都受法律严格约束和强力保障,自始至终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工作管控和监督程序,而且越是在考试和招录的关键时期,工作管控和监督程序就越严格。所以,高考前不可能有所谓“高考答案”,考后也不可能存在所谓“内部指标”,考生和家长常态下应多一些基本的理性,遇到任何情况都要多一份用心和求证,才能做到耳聪目明,免受“高考骗局”之害。

    防范“高考骗局”,除了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外,还须多方协同发力。有关部门不仅要加强高考防骗预警,还需加强有关法规政策宣传,让考生和家长普遍知晓考试和录取环节的规则与流程,并依法加大对高考诈骗的查处力度。学校应将防诈骗教育作为学生“必修课”,提升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认知,积极防范各类诈骗陷阱。电信部门应把握高考特殊时节,加大相关信息监测力度,及时阻止欺诈信息传播,对有的信息应严格取证交予警方立案。

    包括考生和家长在内,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防范“高考诈骗”。对出现在身边、朋友圈或其他形式的涉考虚假信息,每个人都应及时投诉举报,积极配合公安、电信等部门调查处置,为打击涉高考招录诈骗违法犯罪做出应有的努力。

    (本栏目欢迎投稿,已发稿的作者请联系本报编辑部领取稿费。)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