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第一条样板街 为什么是七一路?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站在沿江路的七一路口,便能看尽小路概况。 记者 张威 摄

    ▲道路两旁香樟犹在,KTV已热潮不再。 记者 张威 摄

    □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张威

    路名:七一路

    规格:长651米,宽20米。

    位置:位于芦淞区大汉希尔顿旁,交汇建设路,连通人民路和沿江路。

    改造时间:2000年9月开工,同年10月竣工。

    5月28日下午,大雨如注,芦淞区七一路何家坳小学门外满是等候孩子放学的家长,路旁的香樟被雨水打得沙沙作响。

    七一路,以建设路为中线对称,东西各300多米,分别连接人民路和沿江路,沿路有住宅、学校,其商铺更是数不胜数。

    “这条路,变化大。”附近居民黄先生向记者介绍,这条路是我市首条“文明样板街”,他在这条路上住了近40年,清晰记得它每一次变化。

    七号路,八号路

    最终合称“七一路”

    1953年,株洲成为全国8个重点建设城市之一。次年,国家8个部委派员来到株洲,进行实地勘测,确定株洲建设大计,最终从国家建委为株洲所作的多个发展规划方案中,选定了其中第八方案。

    该方案,在上述框架划定的这张白纸上,由南到北划了一根粗线,这就是规划中的主干道——建设大道;然后由湘江到京广铁路,自西向东,划了10条横线与建设大道相交,并分别排上序号,“七一路”的前身位列其中,西东两段分别称为“七号路、八号路”。

    彼时,包括“七一路”在内,横向交汇与建设路的20条次干道敲定,构建一个大片街区的交通网络定型。

    1980年,全市统一规范道路名称,因为七号路属市委机关所在地,且有个“七”字,“七一”又是党的生日,所以七、八号路便有了这个响亮的名字:七一路。

    曾记否,老市政府就在路的那一头

    1977年,七一路东段——“八号路”终于拉通,沿线逐渐形成街面。拆除老围墙,新设立餐馆、招待所,当时的何家坳小学校门口一线商铺,便成了现在七一路沿街商铺的模样。

    “七十年代,它还是一条小路。老市政府就在路的这一头。”家住市人大院子的黄先生回忆,那时七一路没有现在这么宽,过车都难。但当时已有省建五公司、铁路技校、湖南安装公司、何家坳小学在七一路旁“安家”。

    1993年,市委机关从七一路搬迁到河西新址。这座大院于次年移交给市人大,现已成为省级园林式单位和文明卫生单位。

    90年代中期,七一路路面拓宽改造开始,从最开始等车宽的羊肠小道,变身为20米宽的城市次干道,打通建设路与沿江路,充分满足行人过车的需求。随之,道路两旁的高楼拔地而起,派出所、建设银行、保险公司、财政贸易机关大楼相继“落户”。

    随着城市发展,改革不断深入,民营商业大量增加,财贸办退出历史舞台,更名为“财贸蔬菜办”,如今又更名为商务局。在七一路上,改革的脚步从来没停止过。

    打造我市首条样板街

    世纪之交,为把株洲这座城市建设得更好更美,市委、市政府作出了进一步改造美化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品位的决策。于是,决定对市中心的“七一路”进行美化、亮化试点,创建一条样板街,如果成功则向全市推广。

    “创建文明样板路”工程于2000年9月1日启动,由于沿街各单位和门店充分认识到创建文明样板路的意义和作用,很快按计划筹集到1000万元资金,使工程迅速进展有了保障。当年10月20日,改造美化任务基本完成。

    “这是株洲第一条样板街。修得很漂亮。”居民李海峰回忆,改造完的七一路完全变了一个样。沿街百余个单位和门面全部装饰一新,招牌统一,橱窗五光十色。临街各种架空线缆一律入地,两侧新修了小花坛,新种上苗木花草,香樟取代梧桐扎根于此。

    2000年12月8日,七一路上人头攒动,张灯结彩,一条开阔大气、焕然一新的文明样板街展现在市民面前,人们无不交口称赞。从这天起,作为株洲第一条样板街,七一路样板街正式启动。历经2个多月时间,这条600余米长的街上,入驻商业门面百余户,形成集休闲娱乐美食商业一条街。

    2001年,省政府在株洲市召开全省建设工作会议,向全省推广株洲市“样板街”建设的经验。之后,我市又再接再厉,使创建样板街工作持之以恒,为我市旧城改造闯出了一条新路,也为我市城区增添了一道道新的风景线。

    七一路,还是曾经的KTV一条街

    “老板进来唱歌吗?酒水八折。”在七一路,很多株洲人都会听过这么一句吆喝,如今再路过此地,除了弥漫的美食香气,更多的是外卖小哥匆忙的背影,各大KTV唱歌场所早已不见踪影。

    当年,在株洲人的字眼里,“去七一路唱歌”就是“去KTV唱歌”的意思。卡拉OK也是从这里在株洲传播开来,那时,周末去KTV订个包厢,是株洲人独有的聚会方式。

    “不管是同学过生日,还是朋友聚会,都会选择去KTV唱歌。”李海峰回忆起2002年,刚上大学那段时光,七一路从建设路到河边,大大小小不下20家KTV场所。“一百多块钱,开心一下午,经济又实惠。”

    随着时代更迭,KTV在株洲遍地开花,激烈的竞争之下,引领株洲娱乐产业潮流的七一路褪去了昔日的光环。跟其他繁华地段新建的一些KTV比起来,这条街上的老店无法独领风骚,慢慢的“唱歌只有去七一路”的情况早就发生了改变。

    “最开始这里也是一家KTV。”曾经在七一路经营摄影店的徐先生介绍,当时接手一家KTV转让,做起了写真拍摄。他回忆,从2008年开始,这条街生意越来越差,很多KTV都陆续关门。这条街上涌现出更多的是小吃店、清吧、服装店、水果店、婚纱店……俨然成了一条全新的商业小街。

    记者手记

    在株洲经济一路高歌的时代,外来商业项目不断涌进。2012年,大汉悦中心商业体“落子”株洲市中心,给比邻市中心的七一路再赋生机。老路“逢”春,如今的七一路,已是株洲新地标和城市双CBD的核心所在。

    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景象,仿佛让我们重回世纪初那条“样板街”的鼎盛时光,回望七一路的过去,我们清晰地感知这里曾经的活力与生机。从羊肠小道到城市要路,七一路在城市发展中变迁,却始终保持着这座城市的脉搏和气质。这份最本质的记忆不应该被遗忘,而更需要在城市不断更新中被记取。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