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王军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笔下的《茶馆》,曾盛极一时。
这个延续千余年的行业,萌芽于晋兴于唐宋,当下正是它繁花似锦的好时节。据统计,遍布株洲街头的茶馆,数量达到千余家,包括各种茶馆、茶艺馆、茶坊、茶园、茶室、茶社、茶楼等。到茶馆喝茶,如今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茶馆,浓缩了地域风俗
如果说有什么集精神文化和社会交流为一体的行业,那非茶馆莫属。
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井喷式增长,一个城市或地区总有这样的茶馆,它们既是对中国茶文化的承载,又浓缩了地域风俗,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坐标或者风俗名片。
比如,北京老舍茶馆,独有的相声、曲艺演出,一直是外国游人的心头好;四川老顺兴茶馆的川文化表演,使之被列入成都旅行的必去之地;满载上海老城厢风情的湖心亭茶楼门前,时常人头攒动,络绎不绝。茶馆业和旅游业在彼此融合中,找到了互动发展的结合点。
可以说,这类茶馆已成为一个城市或地区当仁不让的城市景观和文化坐标,其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不局限于聚会交友的品茗场所,其所传递出的价值早已超出茶馆业,如果我们从中仔细品味,会更多地发现,它们还传承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播着中国文化的魅力。
茶馆,也是“生活小客厅”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茶馆结合各地的风土人情和需求,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风格。
按地域特征划分,中国茶馆可归纳为京派、杭派、川派、粤派、海派等派别,不同区域内的茶馆自带不同特色,文化氛围别具一格。
随着近些年城乡居民社交生活的丰富和提升,各地茶馆逐渐成为当地百姓生活的另一个“公共客厅”;并在其中形成了各自的服务模式、发展方向和人才队伍。
从经营模式上看,当下各派茶馆可分为三大类:文化类、纯茶类、商务类。并依托自己的生存土壤,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经营模式。以部分京派茶馆和杭派茶馆为代表的文化类茶馆提供曲艺表演,还有的承接文化沙龙,将茶和艺术活动紧密结合;纯茶类服务基本以茶为主,另配有和茶楼相关的产品销售,盈利结构相对简单;商务类除茶事服务外,还包涵会餐、会议、文玩、棋牌等项目,以商业经营创收。
今天,茶馆业的规模在扩大,经营模式趋于多元化,茶馆的社会活跃度、经济效益得到提升。这背后是各家茶馆都有专业素质相对较高的茶馆经营人才团队,比如茶艺师表演团队,为市场提供创新的产品和到位、人性化的服务。
尽管茶馆消费的主力军是中年群体,但多样化的活动丰富了茶馆消费者年龄层,也增强了茶馆与消费者的亲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