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档案史志局珍藏的3张红军收据。 曾建荣 摄
□ 曾建荣
在攸县档案馆珍藏着3张泛黄、有些破损的红军收据,捐款人是酒埠江镇酒仙湖村村民刘葛祥(小名刘各八)的儿子刘李运生。这些收据均为固定格式,土纸,主要内容系墨汁手书楷体,盖有公章或多枚私章。其中第一、二张长16厘米、宽8厘米;第三张长10厘米、宽8厘米。尽管时隔八十多年,由于保管较好,字迹、印章等大都比较清晰。而在这三张捐款收据的背后,还隐藏着感人至深的故事。
秋收起义后,湘赣边地区纷纷建立起了红色政权。1931年,攸县苏区进入全盛时期,辖6个区3万余人,其中2个区进行了土地分配,农协会员刘葛祥也视红军为亲人和依靠。可惜好景不长,1934年10月,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第6军团离开湘赣苏区参加长征,红色土地再次被白色恐怖笼罩。
1935年春节前后,国民党疯狂进剿,湘赣留守部队损失惨重。2月中旬,湘赣省委针对大量减员现状,将独立3团和省直机关部分骨干组成湘东南挺进队,由刘培善任队长兼政治委员,前往攸县一带筹粮筹款。
为了躲避国民党军的搜查,刘培善乔装成草药郎中走街串巷,活跃在攸县东部山区。在集市上,他与刘葛祥相识,并了解到刘葛祥曾是草田乡农民协会会员,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两人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刘培善则对其进行革命思想宣传。刘葛祥知道刘培善是红军政委,打心底里敬重这位宗亲,把他当成穷人的大救星。刘培善利用当地群众基础好的优势,通过一段时间的秘密发动,在酒埠江地区建立了党、团及群众组织,还发展了“白皮红心”的据点。
1935年6月,湘赣省委书记陈洪时和12名随从人员携带枪支、译电密码、军用地图、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文件、公章以及1500克黄金、800块银元叛党了。陈洪时的叛变给湘赣省委机关以重创,红军的生活雪上加霜。为解决给养问题,刘培善带着几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红军战士敲开了刘葛祥的家门,并拿到了刘葛祥家里仅有的16块银元。刘培善表示革命成功后一定偿还,但刘葛祥却不愿再收,为了不让红军还款,刘葛祥还特意要求在收据上写成捐款,
陈洪时叛变后成了剿共头目,因他知晓红军活动规律,使得湘赣游击队活动空间更加狭小。危难之际,7月1日,刘培善再次化妆来到刘葛祥家。刘葛祥将卖早稻得来的14块银元交给刘培善,并约定过段时间再来。半个月后,刘葛祥把家里值钱的鸡、鸭、鹅、猪等值钱的东西全部变卖,还向妹夫借了十多元,凑齐30块银元捐给红军。红军每次都出具了收据。
刘葛祥把全部财产捐出后,全家生活异常艰难。更严重的是,因捐款之事走漏了消息,刘葛祥被国民党抓走关押数月,在牢中遭受毒打审讯,但他始终未透露半点红军的消息。后因没有确切证据,只得把他释放。出狱后的刘葛祥伤病缠身,因无钱医治,于1943年病逝,时年55岁。
数十年来,刘葛祥的妻子齐桂英把这3张红军收据藏在阁楼隐蔽处,从未示人。1976年齐桂英病逝,临终前她将这个埋藏了40多年的秘密告诉儿女,让3张红军收据成为红军与群众血肉联系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