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 孤独谁人懂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离开父母,独自在城市里工作,住在不大的公寓里,吃饭靠外卖,消遣靠游戏……一批年轻人或出于个人主动选择,或是忙于生计奔波,或受限于自身条件选择离群索居,成为“空巢青年”。

    9200万“空巢青年”享受孤独?

    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对于不少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来说,这种独居的生活习惯,已成日常。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空巢青年”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职教社副主任胡卫说,近年来,中国乃至全球的“空巢青年”人数都在持续上涨。2018年,我国有超过7700万的“空巢青年”,其中五分之一的人群分布在深圳、北京、广州和上海,预计2021年“空巢青年”上升到9200万人。

    在豆瓣上,“独居生活指南”话题下已经有了1.4万篇内容,不少青年人分享自己的独居生活,自律、健康、美食、阅读……“独居”话题的浏览量超过5500万次。而在一些音乐社区,经常看见“一个人下午睡醒,窗外还在下着雨,感觉自己被世界抛弃”等热评。

    “没有朋友一起玩”“周末闲下来会觉得孤单”……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身处大城市的“空巢青年”因社交关系单薄且平时工作忙,或被动或主动地陷入无社交圈、无归属感、无交往动力、无长远规划的“四无”境地,心理则处于一边享受孤独,一边又渴望陪伴的矛盾状态中。

    “空巢青年”群体的庞大基数,也催生了孤独经济。一人食、一人网吧、一人卡拉OK、宠物经济等消费业态不断涌现,甚至将形成千亿规模市场。

    数量逐年递增,问题逐渐浮现

    近年来,“空巢青年”现象已从东部大中型城市发散蔓延至西部省会乃至市县。

    从事心理咨询、心理研究工作10年的青海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李永彦说,他们单位每年为青海省约1.7万名18至45岁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和干预援助,发现其中约60%的人属于“空巢青年”,包括单身独居和离异独居两种。“在青海,最近两三年相关人群数量逐年递增。”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说,“空巢青年”是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趋势,不仅西方发达国家,东亚的日本、韩国,包括我国台湾地区都已有这种社会现象发生。我国“空巢青年”近年来持续扩大,这既是社会发展促进城乡流动的必然结果,也是人口学上独生子女一代成长的结果。

    统计数据显示,“空巢青年”数量的增加与近5年各地区不断增高的离婚率呈正相关,即诸多原本已经结婚的“有巢青年”退返“空巢青年”群体。我国结婚对数和结婚率自2013年开始下滑,2020年同比下降12.2%;高年龄层段(40岁以上)结婚登记占比大幅上升。

    调查显示,“空巢青年”不论是基于主动还是被动心态,都面临生活负担重以致不愿承担过多社交成本的处境。主动选择“空巢”者,要么疲于为生计奔波,要么不愿让恋爱、交友所带来的额外支出降低自身生活品质。生活成本高、房价高、租房费用高等现实,进一步加剧了“空巢青年”问题的出现。

    专家表示,由于“空巢青年”群体背井离乡,被迫离开了传统的社交圈和相亲圈,既缺少低成本且可靠的交友渠道,又失去了传统相亲圈所提供的结婚对象。

    短期来看,“空巢青年”群体有可能出现身心问题,影响青年群体劳动力质量;长期来看,将导致生育率下降,人口拐点提前出现,加剧人口老龄化问题。此外,“空巢青年”现象还暴露出青年与父母相隔两地越来越多的现实,埋下了未来老人照料等隐忧。

    面临两大困境,“空巢”何以“筑巢”?

    调查显示,缺乏感情寄托和居住条件差,是“空巢青年”面临的两大困境。专家建议,通过加大宣教引导力度,多举措改善青年生活状况,针对性出台公益扶持项目等方式,帮助“空巢青年”扩大社交范围,促进成家立业,让青年享受更有品质的生活、拥有更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

    王忠武建议,多措并举为青年群体减负,改善其生活状况,将理论上切实可行的帮扶方式尽快实施,在住房、生育、教育、医疗等方面加大保障扶持力度,提高保障房比例,提升“空巢青年”“筑巢”信心。

    胡卫建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半公益形式,通过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组织,提供有效的公共社区服务,为“空巢青年”群体中有需要者提供身心健康能力服务和家庭建构实务能力服务,前者包括身体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后者包括婚恋咨询服务、个体和家庭财务管理及风控能力提升服务等,通过降低青年社会交际成本,提高青年社交动力,切实改善“空巢青年”群体的身心状况和婚恋难题。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