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印错的《共产党宣言》 为什么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望道,你为中国革命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相信,历史不会忘记你。”在热播剧《觉醒年代》中,陈独秀从陈望道手中接过一叠文件后,难掩激动。

    这份文件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一份以星火燎原之势滋养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传世经典。不过,鲜有人知道,这部“红色中华第一书”首次印刷时却印错了书名。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出版,这本装帧简陋的德文小册子,成为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70年后,东方的中国,在渴望寻找救国图存道路的中国“新青年”中,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在悄然传播。

    1920年春天,浙江义乌人陈望道在老家破旧的柴房里翻译《共产党宣言》,这是中国人首次全文翻译《共产党宣言》。由于翻译难度较大且工作条件艰苦,这位时年仅29岁的年轻人以“平时译书五倍的工夫”埋头钻研打磨。

    因为废寝忘食、全神贯注,陈望道以至于把本该蘸红糖水的粽子,蘸上了墨汁吃,这也成就了一段“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佳话,此后广为流传。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首印1000册。首译本高18.1厘米,宽12.4厘米,封面印着红色的马克思半身坐像,画像上方印有“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陈望道译”等字样。内页是用5号铅字竖版直排,无扉页及序言,不设目录,风格简洁。

    然而,这本《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由于排版疏忽,封面书名“共产党宣言”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文中也有20余处讹字。1920年9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印刷了第二版,小错误被更正,封面也改为蓝色。

    100年前,前后两版《共产党宣言》在当时的革命青年和知识分子中产生强烈反响,这部科学社会主义标志性著作在中国传播,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重要意义。

    如今,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还珍藏着1920年8月版的《共产党宣言》,已是国家一级文物的这本小册子,目前在全国仅发现12本。当年印错书名的“小插曲” 也被后人评论为:这或许意味着革命的道路一开始就是曲折的,需要在不断纠错中前进。

    (据中新网)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