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塑令”之下,茶饮店都将塑料吸管换成了成本更高的纸吸管、PLA(聚乳酸)吸管。 记者 易蓉 实习生 刘雅倩 摄
□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易蓉 实习生 刘雅倩
茶饮利润已经不复当年
茶饮,曾是暴利的象征。外界一度盛传“一杯10元奶茶,2元成本”的传说,吸引了很多创业者涌入。现在一杯茶饮的利润到底有多少?
“我当初是被这样的传说吸引进来的,所以加盟开了奶茶店。”天元区奥园广场的“不要对我尖叫”奶茶店老板欧阳伟萍告诉记者,去年11月,她加盟“不要对我尖叫”,开店半年以来发现,现在茶饮利润已经不复当年。
她告诉记者,一杯奶茶,原料成本占40%至50%,房租和人力成本占40%,纯利只有10%左右。
还有一些“看得见”的成本。
她表示,只要打开朋友圈,就会发现“凹造型”的奶茶越来越多了。对于现在的茶饮产品来说,好喝只是及格线,想要达到优秀需要自带传播亮点,比如消费者愿意拿在手里拍照发朋友圈。而且多平台多渠道的推广,都要跟得上。
在她看来,好喝需要成本,好看需要成本,好的产品故事更需要成本。一杯产品正在变得“无利可让”。因此,即使原料不涨价,茶饮的成本也在不断地升高。
“这波涨价潮,对大品牌来说,影响没有那么大,但对区域小品牌或者新品牌来说,是沉痛一击,更不敢涨价,怕把顾客给推走。”欧阳伟萍说,开店半年,她已考虑关店,反正是亏了。
吐槽之后,爱喝的还是照样买
茶饮“涨”声一片,也引来一些消费者的吐槽。
“现在的奶茶店,老款涨价一两元,新款直接20元以上,我的经济能力已经跟不上奶茶涨价的速度了。”奶茶的忠实爱好者小琴说。
“车厘子难实现自由,现在连茶饮的快乐也要没了。”“90后”的上班族小肖感叹。
然而,吐槽归吐槽,但对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影响并不大。
位于神农城的“CoCo都可”店员表示,因疫情原因和口感问题,热销饮品“红果小姐姐”的用料变多了,价格也相应涨了2元,但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港道”的杨枝甘露价格上调,也没有影响消费者的热情,销售依旧火爆。
“一两块钱的差异,还是在可承受范围内。”多个茶饮店的店员告诉记者。
茶饮业内人士表示,如今市面上茶饮品牌太多,消费者选择的空间是很大的,个别品牌涨价之后,找到一个替代品牌是轻而易举的事。因此,茶饮品牌要找到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才是生存之本。
天气越来越热,一杯甜美冰凉的现做茶饮,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续命神器”,也是众多“快乐水爱好者”的最爱。
但近来,茶饮却纷纷涨价了。“茶百道”“CoCo都可”“益禾堂”“1点点”等多个新茶饮品牌产品价格上调。
茶饮为何集体涨价?对市场影响几何?对此,记者连日来探访株洲多个茶饮店,进行实地调查。
多品牌集体涨价
网友的吐槽与热议,是从一封“信”开始的。
前不久,“茶百道”创始人王霄锟在朋友圈发了一封致茶粉的“信”,提到:受大环境的影响,水果设备、包装等原材料的价格上浮,将会进行饮品价格的微调。
5月11日,记者去“茶百道”看到,该店的热销饮品——黄金椰椰乌龙、杨枝甘露、西瓜啵啵、1L水果茶等招牌产品价格均上调2元。
这并非个例。“港道”奶茶店的热销饮品杨枝甘露由原来的18元涨到20元,“CoCo都可”的饮品“红果小姐姐”涨价2元、“双响炮”涨价1元。“益禾堂”“1点点”全线产品上调1元。
原料成本上涨是涨价主因
“光是水果的价格就在飙升啊!”“港道”神农城店的店员告诉记者,现在消费者都要求健康、新鲜,所以饮品的原材料都尽量要好一点,而一些进口占比较高的水果,如西柚、凤梨等也出现了相当明显的价格上涨。
“我现在就指望着西瓜等水果大量上市,价格下来后能把原料成本往下拉一拉。”“你好”茶饮店老板说。
此外,塑料粒子、纸张、PE膜等涨价,导致茶饮杯成本上浮。今年“吸管禁塑令”实施,茶饮店里都将塑料吸管换成了成本更高的纸吸管、PLA(聚乳酸)吸管。
位于市民中心的“你好 茶里”的店老板帮记者算了一笔账:杯子是定制的,成本大概要0.8元/个,每根PLA吸管的成本比塑料吸管贵1毛钱左右,比纸吸管贵几分钱。加在一起下来,光是一套杯子、吸管、杯套的成本都要1.2元,相当于每个月要多出好几千元的“硬成本”。对一家小店来说,这不是个小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