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非得优秀 孩子才值得被爱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老凌是一位企业高管,事业有成,家庭和美,读高二的女儿品学兼优,成绩名列前茅。一天,女儿突然说不想上学了,老凌仿佛兜头挨了一闷棍,瞬间凌乱。小凌情绪低落,不时垂泪,确诊抑郁症。“我都没想明白,从小到大要什么给什么,什么事都不用做,什么苦都没吃过,好端端地怎么就抑郁了?”老凌经朋友介绍找到我,满脸焦虑。

    与小凌约了咨询,小凌是一位清秀聪颖、透着灵气的女孩。她细细地讲述着自己的心路历程、悲愁喜乐。她说,小时候,爸爸妈妈送她到全市最好的小学读寄宿,每天傍晚,她都会趴在校门口的铁栏杆上,看着同学被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接走,然后孤单落寞地去食堂吃饭。纵然心情低落,学习上倒也没费劲,成绩总能拔得头筹。这让父母很开心,觉得送小凌读寄宿的决策是正确的。

    小学、初中课业相对简单,小凌能够达到预期目标。进入高中,班上高手如云,小凌用尽力气也达不到想要的目标。年级800多名学生,小凌排名100多,对于她已经是沉重的打击。小凌内心自责又焦虑,越是情绪不稳,成绩越提不上去,慢慢开始出现心慌、恶心等躯体反应。

    在咨询室,小凌说:“大人都说对我没要求,可是我表现好,成绩好,爸爸妈妈那么开心那么嘚瑟。我好像从小给自己上了一个紧箍咒,父母这么爱我,我一定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觉得自己被一个大大的棉花糖给包围了,一个粉红色的甜腻腻的棉花糖,这是父母为我编织的,安全,温暖,可是我也没有了自由呼吸的空间。”

    如小凌一样,很多孩子从小习惯了用自己的优秀与完美去迎合父母、老师的期待,在外界的评判与赞誉中,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一旦随着学业的加重、人际关系的纠葛,自己不再能轻松达成外界框定的优秀,巨大的心理落差很容易击毁建构在外界评判之上的自我认同,内心世界溃不成军,从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养育孩子,需要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而不是打造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的完美“产品”。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了解孩子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质,有的放矢地去引导和陪伴孩子,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建构稳定的人格。

    小凌一家没有讳疾忌医,定期看精神科医生,辅助心理治疗。度过曲折的两年时光,小凌内心越来越笃定,如今已成为一名大学生,家人的相处模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毕亚炜)

    毕亚炜: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心理剧考试委员会认证导演,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创伤后病人心理干预课题负责人,株洲市红十字会心理援助志愿队队长,天元区心关爱社区心理服务中心心理专家,天元区检察院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咨询师,湖南省红十字会“四星”志愿者。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