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意这块“奶酪” 如何动?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谭平华

    4月14日,湖南邵阳一中学小卖部租赁权公开拍卖,经过多轮出价,标的物以320万成交,此事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这些程序本身没有问题,可为什么引发热议,以至于官方事后予以暂时叫停,事件背后引发的校园学生商业链条的思考,是问题的关键。

    近年来校园商店拍出惊人高价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些流程都称合规合法,但为何如此高价,原因是封闭式的校园管理,稳定的消费群体,独家的经营模式,校园内小卖部鲜有亏本的情况。类似牵涉校园商业收费的诸如校服、食堂、研学旅行、家校通、教辅、保险等,特别是需要家长自费支付的部分,往往因为学校“统一采购”而具备量大、客户稳定甚至个别是独家垄断的特征,而商家盈利无可厚非,让这背后竞争日益激烈,甚至容易滋生腐败。

    为此,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2019年出台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中明确提到,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确有需要设置的,应当依法取得许可,并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很多地方的学校为了避嫌已经取消校园内商店。

    一纸禁令就可以了吗?校服、研学、教辅、保险等不能从校园消失,这些是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且由家长买单的内容,该如何规范,避免社会各界担心其中充满猫腻。一方面,应呼吁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对校服、教辅、保险等需要统一配备的内容予以政府采购;与此同时,对确需学生家长买单项目,要制定相关详细采购流程,确保公平公正原则。当然,还要放开思维,对诸如家校通、保险、教辅、商店可以让学生及家长参与市场自由选择的,让其在校外相关营销点自主选择购买办理,避免垄断。

  • 上一篇
  • 下一篇